我们已经非常确定肺脏和鱼鳔是进化上的同源气管,它们受相同的基因控制,都是消化道分支的产物,在陆生脊椎动物和硬骨鱼的胚胎发育中相同的方式产生,与循环系统的关系也如出一辙——只是肺脏分支又多又细,像海绵一样,而鱼鳔多是一个囫囵的泡,外观上不太像罢了。 比如图1,那是鱼鳔和鱼消化道的关系,如图2,那是人类胚胎发育中,肺从消化道上凸起分支逐步发展的样子。 所以二者之间的关系无非就是辈分的问题:很多人说硬骨鱼“低等”、“原始”,鱼鳔长在它们身上就一定更早出现,所以一定是鱼鳔进化成了肺——想当年达尔文就犯了这个想当然的错误。 从化石证据来看,脊椎动物登陆是4亿年以前的事情,比如图3的提塔利克鱼,它们已经能在陆地上呼吸了,而在现代,与陆生脊椎动物关系最近的类群是肺鱼,而肺鱼也真的长着“肺”,而不是鳔(图4)。 但反过来,用鳔调节浮力的鱼要到三叠纪才繁盛起来(图5是三叠纪的古鳕类),而到三叠纪的时候,翼龙都能飞上天了。 所以“鳔进化成肺”这件事情,并不能得到化石的支持——即便仅从理论上讲,“吞咽空气,用消化道辅助呼吸,发展出肺”的进化路径,也远远比“消化道分支贮存空气,以调整浮力”顺理成章得多了。 关于肺和鳔的进化,目前公认的解释是硬骨鱼起源于浅海,它们同时拥有两种呼吸方式,一种当然是鳃,另一种就是用口腔从水面吞咽空气,这样的事情直到今天都发生在各种淡水鱼身上,逐渐就在消化道上出现了专门的分支结构,也就是最早的肺了。 *图6是3.8亿年前的沟鳞鱼,它们是硬骨鱼的祖先旁支,也是化石记录中最早同时拥有鳃和“肺”的脊椎动物。 而后,一部分硬骨鱼向着陆地进发,这个分支越分越细,变成了肺,而另一部分硬骨鱼向着更开阔的水域进发,这个分支就膨大封闭,发展成了鳔,用来控制浮力。 但是事情还没有完——早期硬骨鱼用消化道辅助呼吸的进化意义并不只是“补充氧气”这样简单:在所有的鱼类身上,鳃呼吸获得的氧气都是先流经全身,给各处组织利用透尽之后才返回心脏,这就意味着心脏很容易供氧不足,泵血无力,于是由反过来影响了全身的供血和供氧。 而消化道吞咽进去的氧气,却能够通过内脏循环,优先给心脏供氧,这就完全弥补了鳃呼吸的缺陷,使心脏更加有力,也就使整条鱼都能疯狂翻身了——如图7,这条循环路径直到今天都保留在硬骨鱼体内。 特别是在鱼类登陆以后,运动更加活跃,循环系统压力更大,这条心肺命脉就更加重要,很快就发展成了更加完备的肺循环了——如图8,那是现在的硬骨鱼、两栖类、蜥蜴和哺乳动物的循环系统的比较,可见,有了肺循环,心脏里才有鲜红的动脉血。 *我发这条博,原本是因为觉得板足螈属(Oedipina,图9)的蝾螈超可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