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帝称谓的演变过程,最简单清晰的介绍(含生僻字拼音)

 零壹贰012 2019-09-01

历史文献,尤其是儒家著作中,每每谈起'五帝'都是溢美之词,描绘的都是圣人治国、万民开化的理想社会。通过现代科学研究,我们知道'五帝'时代就是原始社会,'五帝'实为部落、部落联盟首领。可以肯定的是,那个时代华夏大地存在着众多部落,为什么'五帝'会流传至今,而其他首领则湮灭于历史呢?下面将花几分钟时间扒一下'五帝'的形成过程。

战国前期的'众帝'

'五帝'说形成于战国,为什么战国会出现五帝说?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为了取得学说争鸣的优势,诸子百家纷纷借助历史,尤其是依托古代的帝王。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出现了最早的'五帝'说。

五帝称谓的演变过程,最简单清晰的介绍(含生僻字拼音)

战国时期涌现出众多学说,历史上称之为“百家争鸣”

最开始是没有'五帝'说的众帝王说,也就是诸家学说论及了数目众多的上古帝王,并不局限于后面出现的'五帝'。《管子》、《庄子》、《山海经》《左传》《国语》等书中记载了几十个上古帝王。但是这些著作中没有出现'五帝'一词,也就是说在这时期还没有形成'五帝'说。

战国后期的'五帝'

最早的'五帝'说,出于战国后期的赵武灵王,他在为其胡服骑射改革寻找历史根据时有讲到'五帝',据《战国策》记载,是指:宓fú戏(即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五帝称谓的演变过程,最简单清晰的介绍(含生僻字拼音)

赵武灵王实行的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成为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国家

《大戴记》出现了以黄帝为中心的'五帝'说,即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大戴记》以黄帝为始祖,将其后四帝都说成是黄帝的后裔,这一说法将原先无序的古帝王统一于黄帝一支血统,它是儒家大一统理念的反映。但根据现代考古的成发现,中华文明并非一个种族单线发展而来,所以,只有黄帝一系发展而出的五帝说,并不合于历史。这一'五帝'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被后世的《五帝本纪》、《白虎通》所采用。

五帝称谓的演变过程,最简单清晰的介绍(含生僻字拼音)

流行范围最广的五帝

《吕氏春秋》也谈及'五帝',以太皞(即伏羲)、炎帝、黄帝、少皓、颛顼为五帝,并将他们与木、火、土、金、水对应,互相克制。《礼记·月令》《孔子家语》亦同此说。

汉朝的'五帝'

汉高祖刘邦,出身低微,为了证明自己血统的高贵,将刘氏与尧联系起来。认为汉为尧后,因此而造作了新的'五帝'说,以少皓、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为五帝,而将黄帝上升为'三皇'之一。

总结

'五帝'说是在各种古帝王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是没有与五行学说相联系,到了汉朝,因为政治需求,主要是用五行来言五帝。

总结起来共有四种'五帝'说,尤其以第二种五帝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1. 第一种是《战国策》的'五帝'说,以宓戏、神农、黄帝、尧、舜为五帝;

2. 第二种是《大戴记》的'五帝'说,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

3. 第三种是《吕氏春秋》的'五帝'说,以太皞、炎帝、黄帝、少皓、颛顼为五帝;

4. 第四种是为汉为尧后而造作的'五帝'说,以以少皓、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