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长歌》中,戏份颇大的人物中,长孙无忌可以说比李世民不逊色多少,这倒也符合这位唐朝历史上的名相的身份。长孙无忌这个人,在历史上的知名度文不如房玄龄杜如晦的“房谋杜断”、魏征的直言善谏,武不如李靖、尉迟敬德、秦叔宝,但是综观贞观历史,本身地位的尊宠、对唐朝历史的影响程度是任何人臣都无法比拟的。 在历史上,长孙无忌的父亲和李渊一样都是隋朝的重臣,在李家反隋之前就与李世民是朋友,甚至连自己的亲妹妹(后来的长孙皇后)都嫁给了李世民,跟随李世民最早;玄武门起事,李世民除掉了自己的太子哥哥和齐王弟弟,终于如愿以偿作了储君,这背后是以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军集为主的秦王府中的谋臣武将共同策划实施的,后来李世民作了皇帝推功行赏以长孙无忌功劳第一封为齐国公。欧阳修写的《新唐书》上记载:李世民评价臣子,认为长孙无忌“应对机敏,善避嫌,求于古人,未有其比”。 说长孙无忌善避嫌,主要是因为长孙无忌是国舅,这样的身份所处的地位就叫“外戚”,在历史上“外戚干政”是十分忌讳的,但是长孙无忌自己知道,贞观元年,长孙无忌作了吏部尚书,同一年拜为尚书右仆郎(相当于宰相),后来长孙无忌觉得自己的地位太过于容宠,向李世民辞官,李世民再三挽留,后来终于辞官,李世民又封长孙无忌为司空(三公之一,地位如同丞相),知门下、尚书省事,长孙无忌又一再地谢绝,理由当然是不能以“外戚”的身份过多地把持朝政。李世民降诏曰:“……朕得公,遂得天下。公其无让!”又作了一篇《威风赋》赐给长孙无忌,可见长孙无忌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长孙无忌每次辞官,又每次得到皇帝的信任和优待,最后竟然作了司徒(三公之一,相当于丞相),在当时地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没有超过他的了。 在李世民的当政期间(共二十三年),晚年是有一些重大失误的,其中主要的失误在继承人的选拔上。李世民共有八个儿子,其中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后来的唐高宗)是长孙皇后生的,这叫“嫡出”。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三个儿子却没有教育好。太子李承乾是一个十足的“荒淫之辈”,喜欢淫乐,行事荒唐。魏王李泰,性格狡诈,而且颇有谋权篡位的野心。晋王李治暗弱,没有主见。贞观十七年,终于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因为争夺皇位双双被谪,太子被谪为庶人,魏王被谪为郡王,在这件事上,先是太子被废,李世民想立魏王为储君,但是长孙无忌等一干重臣陈述了立魏王的诸多不妥,最终魏王也被谪,都失去了争夺皇位继承人的可能。这时候的李世民可能已经明白,长孙无忌为首的朝廷重臣已经足以左右选拔储君这样的朝政大事了。在最后选拔继承人时,《旧唐书》上说:“……无忌等请太宗所欲,报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曰:‘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太宗谓晋王曰:‘汝舅许汝,宜拜谢。’”位为人君的李世民连这样事关国运的家事也要征求长孙无忌的意见,而且对由此得到了大利的继承人说:“你舅舅答应了,你应该谢谢你舅舅。”其令人深思的地方是很多的。第一,长孙无忌的权位已经能够左右李世民对皇位继承人的选拔这样重大的国事了。第二,李世民恐怕自己百年之后江山旁落,不能不立长孙无忌的亲外甥这样血缘关系的儿子来作皇帝,以保证帝位的大统,假如换了另一个皇子,恐怕江山未必姓李了,正是“外戚干政”已经是事实了。第三,这样作是让长孙无忌等施恩于李治,但是“知子莫若父”,李治暗弱,为何要这样呢?难道李世民能够预料到长孙无忌后来死在自己的这个儿子手里么? 李世民的三儿子吴王李恪有文武才,李世民曾评价这个儿子“最是类己”,后来,李世民嫌李治不才想换李恪为储君,问计长孙无忌,结果又被长孙无忌给否了。《旧唐书》上说,“……恪又有文武才,……既名望素高,甚为情物所向。长孙无忌既辅立高宗,深所忌嫉”,后来高阳公主谋反,长孙无忌借着这个机会罗织罪名诛杀了李恪九族,这是后话。可见,这时候的长孙无忌权倾朝野,但是在选拔储君这件事情上却是有着很深的私心的。 再后来,李世民在在自己快不久于世的时候,又令长孙无忌辅政于李治。后来在高宗即位后,长孙无忌为首的一干重臣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嫉恨长孙无忌,安排许敬宗诬陷长孙无忌谋反的罪名,长孙无忌被诛连九族。此时的长孙无忌权势通天怎么会甘心被诛杀呢?只因为,长孙无忌权倾朝野时,持掌军权的大将军李绩一直都站在长孙无忌一边,但是此时的李绩在朝廷议论皇后即立时本应该站在长孙无忌一边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但却称病没有上朝,所以,在高宗私下里就此事问李绩时,李绩说:这是皇上的家事,臣不能过问,已经明显的背盟。在得到李绩的态度后,高宗立即不顾长孙无忌的反对,立了武则天为皇后。(见《新唐书·二李绩列传》)此时的长孙无忌身背后没有了军队的支持,谈什么权势都是空话了,当然也就没有任何抵抗地被诛杀。 当初长孙无忌暗算李恪被诛杀九族时,李恪曾指天诅咒长孙无忌族灭,可以说是报应不爽。综观历史,李世民可以说待长孙无忌一家不薄,不仅娶了长孙无忌的妹妹作皇后,给了长孙无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荣宠,还托付了身后辅佐储君的大事,而长孙无忌对李世民也算知恩图报,在“玄武门兵变”时极力支持李世民推翻太子李建成,后来李世民当皇帝实行贞观之治时也能尽心辅佐,又知道谦虚谨慎,退避嫌疑,可惜,终究私心过盛,极尽手段排除异己,诛杀无辜,拥立昏君,终于死在这个自己极力拥戴的亲外甥手里,难道是天意对私心阴谋的惩罚?这样的一个人物,不能从简单的忠奸角度去辨别,更应从深刻的内心世界去挖掘,在他权倾朝野、左右储立的时候,他难道没有日后篡权的野心?在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而被诛杀时,他难道没有为立了这样一个昏庸的外甥皇帝而后悔? 唐太宗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长孙无忌得之在忠,失之在奸。功过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深思。 敬宗又奏:“无忌谋逆,由褚遂良、柳奭、韩瑗构扇而成;奭仍潜通宫掖,谋行鸩毒,于志宁亦党附无忌。”于是诏追削遂良官爵,除奭、瑗名,免志宁官。遣使发道次兵援送无忌诣黔州。无忌子秘书监驸马都尉冲等皆除名,流岭表。遂良子彦甫、彦冲流爱州,于道杀之。益州长史高履行累贬洪州都督。(跟随太宗打天下,天下安宁功臣灭,私家天下罪滔天) 五月,丙申,兵部尚书任雅相、度支尚书卢承庆并参知政事。承庆,思道之孙也。 凉州刺史赵持满,多力善射,喜任侠,其从母为韩瑗妻,其舅驸马都尉长孙铨,无忌之族弟也,铨坐无忌,流巂州。许敬宗恐持满作难,诬云无忌同反,驿召至京师,下狱,讯掠备至,终无异辞,曰:“身可杀也,辞不可更!”吏无如之何,乃代为狱辞结奏。戊戌,诛之,尸于城西,亲戚莫敢视。友人王方翼叹曰:“栾布哭彭越,义也;文王葬枯骨,仁也。下不失义,上不失仁,不亦可乎!”乃收而葬之。上闻之,不罪也。方翼,废后之从祖兄也。长孙铨至流所,县令希旨杖杀之。(天下遍布冤魂,李治当死) 六月,丁卯,诏改氏族志为姓氏录。 初,太宗命高士廉等修氏族志,升降去取,时称允当。至是,许敬宗等以其书不叙武氏本望,奏请改之,乃命礼部郎中孔志约等比类升降,以后族为第一等,其余悉以仕唐官品高下为准,凡九等。于是士卒以军功致位五品,豫士流,时人谓之“勋格”。 许敬宗议封禅仪,己巳,奏:“请以高祖、太宗俱配昊天上帝,太穆、文德二皇后俱配皇地祇。”从之。 秋,七月,命御史往高州追长孙恩,象州追柳奭,振州追韩瑗,并枷锁诣京师,仍命州县簿录其家。恩,无忌之族弟也。 壬寅,命李绩、许敬宗、辛茂将与任雅相、卢承庆更共覆按无忌事。许敬宗又遣中书舍人袁公瑜等诣黔州,再鞫无忌反状,至则逼无忌令自缢。(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宰相、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高氏为汉族,文德皇后同母兄。长孙无忌出身于河南长孙氏,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后又结为姻亲。唐高祖起兵后,无忌前往投奔,并随太宗征战,成为其心腹谋臣,后参与策划玄武门事变。贞观年间,无忌历任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封赵国公,在凌烟阁功臣中位列第一。他在立储之争时支持高宗,后被任为顾命大臣,授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年间,长孙无忌在《贞观律》基础上主持修订《唐律疏议》,后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显庆四年(659年),无忌被许敬宗诬陷,削爵流放黔州,最终自缢而死。上元年间平反。)诏柳奭、韩瑗所至斩决。使者杀柳奭于象州。(柳奭(shì)(?-659年),字子邵,一字子燕,蒲州解县(今山西运城)人,唐朝宰相、外戚,北周左仆射柳庆曾孙,高宗首任妻子王皇后的舅父。柳奭出身于河东柳氏,历任中书舍人、兵部侍郎、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中书令。他曾建议王皇后收养李忠为子,后因皇后失宠,请辞相位,罢为吏部尚书。王皇后被废后,柳奭历贬遂州刺史、荣州刺史、象州刺史。显庆四年(659年),许敬宗诬称柳奭谋反,唐高宗遂将他处死,家产抄没。中宗年间平反。)韩瑗已死,发验而还。籍没三家,近亲皆流岭南为奴婢。常州刺史长孙祥坐与无忌通书,处绞。长孙恩流檀州。(一场浩劫,当时无忌偏私,举李治,也是报应) 八月,壬子,以普州刺史李义府兼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义府旣贵,自言本出赵郡,与诸李叙昭穆;无赖之徒藉其权势,拜伏为兄叔者甚众。给事中李崇德初与同谱,及义府出为普州,卽除之。义府闻而衔之,及复为相,使人诬构其罪,下狱,自杀。 乙卯,长孙氏、柳氏缘无忌、奭贬降者十三人。高履行贬永州刺史。于志宁贬荣州刺史,于氏贬者九人。自是政归中宫矣。 九月,诏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北拔汗那、悒怛、疏勒、朱驹半等国置州县府百二十七。 冬,十月,丙午,太子加元服,赦天下。 初,太宗疾山东士人自矜门地,婚姻多责资财,命修氏族志例降一等;王妃、主壻皆取勋臣家,不议山东之族。而魏征、房玄龄、李绩家皆盛与为婚,常左右之,由是旧望不减,或一姓之中,更分某房某眷,高下悬隔。李义府为其子求婚不获,恨之,故以先帝之旨,劝上矫其弊。壬戌,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等子孙,不得自为婚姻。仍定天下嫁女受财之数,毋得受陪门财。然族望为时所尚,终不能禁,或载女窃送夫家,或女老不嫁,终不与异姓为婚。其衰宗落谱,昭穆所不齿者,往往反自称禁婚家,益增厚价。(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不只是财产、地位,更重旧望、族望) 闰月,戊寅,上发京师,令太子监国。太子思慕不已,上闻之,遽召赴行在。戊戌,车驾至东都。 十一月,丙午,以许圉师为散骑常侍、检校侍中。 思结俟斤都曼帅疏勒、朱俱波、谒般陀三国反,击破于阗。癸亥,以左骁卫大将军苏定方为安抚大使以讨之。 以卢承庆同中书门下三品。 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等与高丽将温沙门战于横山,破之。 苏定方军至业叶水,思结保马头川。定方选精兵万人、骑三千匹驰往袭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里,诘旦,至城下,都曼大惊。战于城外,都曼败,退保其城。及暮,诸军继至,遂围之,都曼惧而出降。 高宗显庆五年(庚申,公元六六〇年) 春,正月,定方献俘于干阳殿。法司请诛都曼,定方请曰:“臣许以不死,故都曼出降,愿匄gài其余生。”上曰:“朕屈法以全卿之信。”乃免之。 甲子,上发东都;二月,辛巳,至幷州。三月,丙午,皇后宴亲戚故旧邻里于朝堂,妇人于内殿,班赐有差。诏:“幷州妇人年八十以上,皆版授郡君。” 百济恃高丽之援,数侵新罗;新罗王春秋上表求救。辛亥,以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帅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十万以伐百济。以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将新罗之众,与之合势。 夏,四月,丙寅,上发幷州;癸巳,至东都。五月,作合璧宫。壬戌,上幸合璧宫。 戊辰,以定襄都督阿史德枢宾、左武候将军延陀梯真、居延州都督李合珠并为冷岍道行军总管,各将所部兵以讨叛奚,仍命尚书右丞崔余庆充使总护三部兵,奚寻遣使降。更以枢宾等为沙砖道行军总管,以讨契丹,擒契丹松漠都督阿卜固送东都。 六月,庚午朔,日有食之。 早午,车驾还洛阳宫。 房州刺史梁王忠,年浸长,颇不自安,或私衣妇人服以备刺客;又数自占吉凶。或告其事,秋,七月,乙巳,废忠为庶人,徙黔州,囚于承干故宅。 丁卯,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卢承庆坐科调失所免官。 八月,吐蕃禄东赞遣其子起政将兵击吐谷浑,以吐谷浑内附故也。 苏定方引军自成山济海,百济据熊津江口以拒之。定方进击破之,百济死者数千人,余皆溃走。定方水陆齐进,直趣其都城。未至二十余里,百济倾国来战,大破之,杀万余人,追奔,入其郭。百济王义慈及太子隆逃于北境,定方进围其城;义慈次子泰自立为王,帅众固守。隆子文思曰:“王与太子皆在,而叔遽拥兵自王,借使能却唐兵,我父子必不全矣。”遂师左右踰城来降,百姓皆从之,泰不能止。定方命军士登城立帜,泰窘迫,开门请命。于是义慈、隆及诸城主皆降。百济故有五部,分统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万户,诏以其地置熊津等五都督府,以其酋长为都督、刺史。 壬午,左武卫大将军郑仁泰将兵讨思结、拔也固、仆骨、同罗四部,三战皆捷,追奔百余里,斩其酋长而还。 冬,十月,上初苦凤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上或使皇后决之。后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皆称旨。由是始委以政事,权与人主侔矣。(武则天参政) 十一月,戊戌朔,上御则天门楼,受百济俘,自其王义慈以下皆释之。苏定方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赦天下。 甲寅,上幸许州。十二月,辛未,畋于长社。己卯,还东都。 壬午,以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浿江道行军大总管,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左骁卫将军刘伯英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蒲州刺史程名振为镂方道总管,将兵分道击高丽。青州刺史刘仁轨坐督海运覆船,以白衣从军自效。 高宗龙朔元年(辛酉,公元六六一年) 春,正月,乙卯,募河南北、淮南六十七州兵,得四万四千余人,诣平壤、镂方行营。戊午,以鸿胪卿萧嗣业为扶余道行军总管,帅回纥等诸部兵诣平壤。 二月,乙未晦,改元。 三月,丙申朔,上与羣臣及外夷宴于洛城门,观屯营新敎之舞,谓之一戎大定乐。时上欲亲征高丽,以象用武之势也。 初,苏定方卽平百济,留郎将刘仁愿镇守百济府城,又以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抚其余众。文度济海而卒,百济僧道琛、故将福信聚众据周留城,迎故王子丰于倭国(日本)而立之,引兵围仁愿于府城。诏起刘仁轨检校带方州刺史,将王文度之众,便道发新罗兵以救仁愿。仁轨喜曰:“天将富贵此翁矣!”于州司请唐历及庙讳以行,曰:“吾欲扫平东夷,颁大唐正朔于海表!”仁轨御军严整,转鬬而前,所向皆下。百济立两栅于熊津江口,仁轨与新罗兵合击,破之,杀溺死者万余人。道琛等乃释府城之围,退保任存城;新罗粮尽,引还。道琛自称领军将军,福信自称霜岑将军,招集徒众,其势益张。仁轨众少,与仁愿合军,休息士卒。上诏新罗出兵,新罗王春秋奉诏,遣其将金钦将兵救仁轨等,至古泗,福信邀击,败之。钦自葛岭道遁还新罗,不敢复出。福信寻杀道琛,专总国兵。(朝鲜半岛战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