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太宗为何临终前将李勣贬出长安,为儿子留了什么政治遗言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2-04-30 发布于北京

唐太宗晚年,几个儿子争夺储君之位风波不断。贞观十七年(643),太子李承乾谋逆被废。究竟立谁为太子,朝中形成了两派势力,中书侍郎岑文本、黄门侍郎刘洎等官员坚决拥戴魏王李泰;以司徒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几人则力挺晋王李治。长孙无忌、禇遂良等重臣的意见,李世民必须重视,最终决定立李治为太子。

李勣虽然也参预了立李治为太子的决策,但他并没有明确表态支持任何一方,而是选择了察颜观色,当然他是观察李世民的颜色。

贞观二十三年(649)李世民病重,自知来日无多,开始布置后事,叮嘱李治:“你无恩于李勣。我现在就将他贬黜到叠州地方任职,待我死后,你再将之起复,授以仆射(宰相之职,因李世民曾任,所以在唐初不轻授人臣)之职,李勣一定会誓死效忠。”

见儿子含泪点头,李世民话锋一转,咬牙切齿道:如果李勣不服从命令,徘徊观望,即当杀之。李治闻言浑身一震,良久才省悟过来,重重地点了点头。

接到圣旨,李勣当即家也没回,径直前往叠州赴任。伴君如伴虎,聪明绝顶的李勣太明白李世民的帝王心机了,自己稍有犹豫,只怕立刻就有杀身之祸,在政权交接的非常时期,置身事外反而最安全。

见李勣如此知趣,李世民终于放心地闭上了眼睛。

李治即位后,先将李勣由叠州调回洛阳,不久即授其尚书左仆射之职。李治即位后,长孙无忌执掌朝政权倾朝野。李勣素来与他不和,任职不久便上表请辞去左仆射之职。高宗考虑再三,同意了他的请求,但仍令李勣以开府仪同三司的身份参政。

永徽六年(655 年),高宗决定册封武则天为皇后,便召集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尚书右仆射褚遂良等四人入内殿议事。褚遂良认为长孙无忌是皇舅,李勣是开国功臣,自己既受托付之重,必须挺身而出。

李勣根本无意介入这种事情,直接泡病号,避开了这一尴尬场景。果然,李治的提议,连续两次被禇遂良旗帜鲜明的否决了。

表面看来,李治立武则天为后似乎是他的家事,实则背后大有文章。李治继承的是帝位,而不是任由舅舅长孙无忌、权臣禇遂良摆布的傀儡。他不过是借立后之事,树立皇权君威,告诉所有人谁才是真正的带头大哥。被禇遂良两次当众打脸,满腔的怒火却无处发泄。

冷静下来后,这才想起两次商议废立皇后,李勣都没有出现场,高宗顿时明白事有蹊跷,于是单独召见李勣,径直问道:“朕想立武昭仪为皇后,褚遂良固执不从。他是顾命大臣,事情该怎么办?”

李勣早就对长孙无忌等人飞扬跋扈、把持朝政不满。他不愿出面,主要是李治的态度不明,胡乱表态,就把自己置身于风口浪尖,成为众矢之的。现在高宗开门见山地询问,知道是到了站队选边的时候了,当下好整以暇轻道:“此乃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

这话听起来似乎答非所问,实际上却是话中有话。明白无误地暗示高宗皇帝,无须理会那几个自以为是的老家伙,宸纲独断即可。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高宗立即找到了问题症结所在。快刀斩乱麻,下诏将褚遂良贬为潭州都督,废黜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李勣被任命为册封礼使,他将皇后玺绶恭恭敬敬地捧献给武则天,新皇后微笑颔首,四目相对,一切尽在不言中。

公元 669 年,李勣寿终正寝,享年七十六岁。李勣历事高祖、太宗、高宗三代皇帝,左右逢源安享尊荣。然而,在其死后十五年,孙子李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自杀,祸及九族人,李勣也被开棺焚尸。

将李勣逐出宫廷,留长孙无忌和禇遂良在朝堂内外相互制衡,如此一来,李世民身后政权方可以实现平稳过渡。不管是长孙无忌、禇遂良,还是李勣,不过只是唐太宗手里布局的棋子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