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唐』李治为何不顾大臣反对一定要立武则天为后?[高宗]☆

 白衣钱子 2020-05-28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四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驾崩。按例,做为李世民嫔妃的武才人(即武则天)要与其她没有子嗣的嫔妃一起到长安感业寺出家做尼姑。从此武才人便要与枯灯佛影、咚咚木鱼声相伴一生。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着转折与变数。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十月十三日,唐高宗李治下诏令:“将王皇后、萧淑妃废为庶人,将他们的亲戚流放岭南。”

十月十九日,百官请奏另立皇后。

十一月初一,唐高宗命司空李勣携带玉玺印绶册封武氏(即武则天)为皇后。当天,文武百官都于肃义门朝拜新皇后。

《资政通鉴》——命司空李勣赍玺绶册皇后武氏。是日,百官朝皇后于肃义门。

事情发展到这,不免让人疑惑,武才人不是在感业寺做尼姑吗?怎么转眼间就成了母仪天下的大唐帝国武皇后。整个事情的演变太出人意料,让人疑惑重重,摸不着头脑。

武才人不是在感业寺出家做尼姑,她又如何会出现在皇宫,又如何变为了皇后?

武才人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嫔妃吗?怎么又成了李世民儿子唐高宗李治的皇后,父子共用一女,这不乱套了吗?

李治前任王皇后到底犯了什么错,竟被废为庶人,难道仅仅是给武才人腾地吗?

要理清这些疑问,找到武才人如何从尼姑蜕变成母仪天下的武皇后,需要先来了解一下武氏是如何回到了皇宫。

早在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与武氏有染,在李世民去世后,武氏按例来到感业寺出家为尼。后来已是唐高宗的李治在李世民年祭之时到感业寺祭拜,恰与武氏久别重逢。二人相拥而泣,武氏向唐高宗哭诉相思之情,此事又恰被王皇后知悉。只因王皇后没有子嗣,而宫里萧淑妃又很得宠,王皇后便计划将武氏引入宫中,来帮助自己对抗萧淑妃。

在王皇后暗中让武氏蓄留长发,并给其进宫编排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唐高宗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特受先皇恩宠,先皇了解武氏为人,就将武氏赐给李治,就像汉宣帝替太子立妃一样。”就这样,武氏堂而皇之而又名正言顺的再次进入到了皇宫。

武氏进入皇宫,离她当皇后还差的远,那么武氏又是如何一步步坐上皇后宝座的。先来分析一下坐上皇后宝座需要具备的条件。

第一,武氏自己得愿意,这自不必说,武则天对权利的渴望人尽皆知。

第二,皇上得同意,如果得不到皇上的同意与支持,那什么都是白搭。

第三,王皇后得让位,如果武氏没有使王皇后让位的本事,自己还是不能当皇后。

第四,文武百官得同意接受新皇后,皇上换皇后可不同于百姓换老婆,随意不得。也就是说,武氏要想成为皇后,需要得到百官的拥护。

以上这些条件缺乏一点都很难实现皇后梦想。从后来武氏成为武皇后这一结果看,显然武氏是满足了以上所有条件的,那么她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既然武氏想当皇后,就肯定会向那个方向努力。刚入宫时武氏就非常谦恭有礼的侍奉着王皇后,王皇后也很宠爱武氏,并经常在唐高宗面前赞美武氏。不久武氏就被唐高宗任命为昭义(二品),唐高宗对武昭义很是宠爱,对王皇后和萧淑妃反而冷落了些。这种结果与王皇后的计划完全脱节,于是,王皇后与萧淑妃开始联起手来攻击武昭仪。

王皇后和萧淑妃不断对武昭仪进行谗言诽谤,武昭仪也相应的进行反击。王皇后对高宗身边的人始终是趾高气昂,王皇后的母亲及舅舅柳奭进出皇宫时,对其她的嫔妃人员也是傲慢无礼。武昭仪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哪些受到王皇后冷落及打压的人进行真心交往并赐给他们财物。

时间久了,很多人都依靠在武昭仪身边,并成为了武昭义的眼线。王皇后的一举一动,武昭仪都知道,并把知道的事情告诉唐高宗。慢慢的唐高宗越来越讨厌王皇后,而宠爱武昭仪,但此时唐高宗并没有废掉王皇后的打算。

后来,武昭仪生下一女儿,王皇后因无子嗣,对武昭仪女儿很是喜欢。有一次,王皇后又去与武昭仪女儿戏耍,待王皇后走后,武昭仪便用棉被闷死了自己的女儿,并嫁祸给王皇后。唐高宗得知后,就有了废除王皇后另立武昭仪为皇后的想法。至此武昭仪已成功打败王皇后,并得到了唐高宗的支持。武昭仪离皇后宝座只差最后一条——得到百官支持。

当时,唐朝议政采用的是宰相制度,重大决定只有通过大多数宰相认可才能付诸实施。而当时朝中宰相有长孙无忌、褚遂良、柳奭、崔郭礼、来济、韩瑗、李勣、于志宁等人。而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又是前朝遗老,现朝辅政大臣,尤其是长孙无忌身居太尉一职,又是检校中书、门下省等职,又是唐高宗的亲舅舅,可谓是百官之首。

武昭仪要想做皇后,必须得到百官支持;要得到百官支持就必须得到宰相们的同意;而要得到宰相们的同意,长孙无忌就是一道绕不过的坎。

为使武昭仪得到大臣们的同意顺利当上皇后,唐高宗就与武昭仪前往长孙无忌家,任命长孙无忌的三个宠姬生的儿子为朝散大夫,同时赏赐十车金银珠宝给长孙无忌。期间唐高宗透露出要立武昭仪为新皇后的意思,但长孙无忌一直不予表态。后来武昭仪又派自己的母亲杨夫人前去劝说长孙无忌,都被长孙无忌严厉训斥。武昭仪立为皇后的事就暂时放下。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六月,武昭仪诬告王皇后与其母亲柳氏用巫术害人,唐高宗随后禁止王皇后母亲柳氏入宫。七月,唐高宗将吏部尚书柳奭(王皇后舅舅)贬为遂州刺史。武昭仪又指示岐州长史于承素奏报柳奭泄露宫中秘密,于是,柳奭又被贬为荣州刺史。

不久,唐高宗要在宫中特意为武昭仪设置宸妃一级(相当于一品),时任中书令的来济与侍中韩瑗在朝堂上加以阻挠,唐高宗只得作罢。武昭仪做皇后的事情始终得不到实施,只能一拖再拖。但不久,事情又出现了转机。

中书舍人(唐朝官职:五品上)李义府因长孙无忌讨厌他,被贬为壁州司马。李义府与同是中书舍人的王德俭求教办法,王德俭说:“陛下有意要立武昭仪为皇后,你不如迎合陛下心意,上奏要求立武昭仪为皇后,也许你就不会被贬了。”于是李义府就在轮值宿卫时,拜见唐高宗并呈上奏书,请求废掉王皇后,改立武昭仪为皇后。高宗很高兴,将李义府留任原职并赏赐给他一斗珍珠。武昭仪又暗中派人慰问他,不久李义府就被升为中书侍郎(正四品上)。

在李义府的行为鼓励下,卫尉卿(从三品)许敬宗、御史大夫(从三品)崔义玄、中丞(五品上)袁公瑜都暗中向武昭仪表示支持。不久,许敬宗被升为礼部尚书(从二品)。

长安令裴行俭听说要立武昭仪为皇后,非常反对,并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私下议论这件事。袁公瑜听说后,告诉了武昭仪,裴行俭因此被降职。

九月的一天,唐高宗退朝后,将长孙无忌(太尉、一品),李勣(司空、一品),于志宁(左仆射、宰相),褚遂良(右仆射、宰相)召到内殿,讨论废立皇后一事,李勣称病未去。

褚遂良坚决反对唐高宗立武昭仪为皇后,并以王皇后并未有过错及先帝托付为由阻挠唐高宗。唐高宗很生气,命人将褚遂良带出去。长孙无忌也为褚遂良说话,称褚遂良这是接受先帝遗愿,不可对褚遂良无理。而于志宁直接没敢吭声。时任侍中(宰相)的韩瑗向唐高宗哭谏不可立武昭仪为皇后,唐高宗没有采纳。

过了几天,李勣进宫,唐高宗又问李勣:“朕要立武昭仪为皇后,褚遂良一直反对,他是先帝遗命重用大臣,难道我就必须听他的吗?”李勣回答:“这是陛下家事,不必问外人。”

帝后密访勣,曰:“将立昭义,而顾命之臣皆以为不可,今止矣。”答曰:“此陛下家事,无需问外人。”《新唐书》

唐高宗就此下定决心。十月初,礼部尚书许敬宗在朝堂上大声说:“农夫多收了百斗麦子,都想换老婆,何况天子要立皇后,和别人有何关系,还要随便发表反对意见。”唐高宗听说后,将褚遂良贬为潭州都督。

许敬宗宣言于朝曰:“田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欲立一后,何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资治通鉴》

永徽六年十月十三日,唐高宗下诏说:“王皇后、萧淑妃计划害死天子,将她们贬为庶人”……然后就出现了文章开头那一段,武昭仪成为了武皇后。


事情至此,远没有结束。当皇后的武则天并没有就此罢休,将已经废为庶人的王皇后及萧淑妃斩断手脚放入酒缸里泡死了。

公元657年八月,在武则天的指示下,许敬宗、李义府诬告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和褚遂良暗中图谋不轨。因为此时褚遂良已被贬为桂州都督,而桂州又是军事要地,所以说他们准备让褚遂良做外援进行反叛。随后,韩瑗被贬为振州刺史,来济被贬为台州刺史,终身不得朝见唐高宗。又将褚遂良贬为爱州刺史,柳奭由荣州刺史贬为象州刺史。

武皇后因为长孙无忌当初不帮助自己,而于志宁又不出声,内心怀恨他们。公元659年四月,恰好有人上告太子洗马韦季方,监察御史李巢朋党一事。唐高宗下令许敬宗与辛茂将查办,许敬宗就诬告韦季方要和长孙无忌结党营私,陷害忠良,把持朝政,然后找机会谋反。

唐高宗于是命令许敬宗再仔细调查。第二天,许敬宗又上奏说:“韦季方承认与长孙无忌一起造反。并说长孙无忌当初与褚遂良、柳奭、韩瑗密谋支持梁王李忠(高宗儿子)为太子。后来王皇后被废,又改立武氏为后,武氏儿子为新太子,长孙无忌等就后怕起来,准备谋反。”

唐高宗竟然不与长孙无忌对质调查,直接于四月二十二日,下令剥夺长孙无忌官衔和封邑。紧接着又剥夺褚遂良、柳奭、韩瑗、于志宁官爵。同时,将长孙无忌的儿子长孙冲等人流放岭表,褚遂良的两个儿子被暗杀。

七月,唐高宗又命令李勣、许敬宗、辛茂将、任雅相等重新调查长孙无忌谋反案。许敬宗派中书舍人袁公瑜逼迫长孙无忌自杀,又下令将柳奭、韩瑗斩首。因褚遂良此时已死,故未追究。

至此,报得大仇的武后才心满意足。武则天之所以能从尼姑变为母仪天下的皇后,固然有自己的努力与算计,但这里面又充满着诸多疑团。

唐高宗为何苦苦要立武昭仪为皇后,难道仅仅是因为她的美貌或者是有子嗣?又为何为了立武昭仪为皇后,不惜与满朝文武对抗,甚至是自己的舅舅都不放过。

武昭仪明明做了很多卑鄙无耻之事,唐高宗本是贤明君主,不可能被武昭仪小伎俩蒙蔽视听,为何还要支持她,对武后做的诬告官员之事故作不知。

武昭仪只是宫里的一个得宠嫔妃,又有何能力让这么多大臣为自己卖命,即使当了皇后,又何来权力能直接派人逼死长孙无忌,诬告斩杀褚遂良、来济等重臣。谁给当皇后的武则天如此大的权力,对朝廷重臣一再陷害残杀。

唐高宗对长孙无忌一案处理为何如此草率,竟对自己的亲舅舅谋反一事连亲口对质一次的机会都不给。

只有搞明白这些疑问,才能真正清楚武氏为何成为了皇后,又为何能从尼姑完成华丽蜕变。其实,从唐高宗继位以来,很多事情已可以解释为什么唐高宗会支持武氏成为皇后,又为何对长孙无忌谋反一事处理如此草率,毫不留情。


唐太宗遗言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四月二十六日,病重的唐太宗将太子李治、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召到身边说:“太子仁爱,朕现在就将太子托付给你们俩,好好辅佐他。”同时又对褚遂良说:“我拥有天下,大多是靠长孙无忌的功劳,我死之后,不要让人离间他。”随后,唐太宗驾崩。

唐太宗对长孙无忌的评价对唐高宗影响很大,唐太宗称自己的天下大多是靠长孙无忌的功劳得来的,不要让人离间他。这从反面又似乎告诉别人,长孙无忌随时有能力取缔唐朝政权。

唐太宗都要靠长孙无忌,唐高宗又如何有能力驾驭的了他。万一他……唐高宗李治不敢往下想,因为大唐的江山确实是靠像长孙无忌这样的关陇集团贵族维持着,而长孙无忌又是关陇集团的典型代表和首领。后来出现的事情使李治不得不往下想,也不得不防备关陇集团……

褚遂良与长孙无忌以权谋私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十月,监察御史韦思谦弹劾中书令褚遂良压价购买下属土地。大理寺少卿张睿册不顾朝廷法制,公然偏向褚遂良。唐高宗将褚遂良贬为同州刺史,同时将张睿册贬为循州刺史。

永徽二年(651年)十月,唐高宗对长孙无忌说:“听说各官职机构办事都相互看对方情面,大多做不到公正无私。”长孙无忌答到:“这种情况不是说没有,但是完全徇私枉法不敢做。”

从以上两件事情就可以看出,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做为辅政大臣,非但没有为唐高宗分担帝忧,反而在以权谋私。这令唐高宗很不满,他们这是在蒙蔽视听,破坏大唐江山社稷。因而唐高宗渐渐的开始在朝廷里培养自己的人。

唐高宗将太子左庶子(四品官)于志宁提拔为左仆射(宰相),将少詹事张行成提拔为右仆射(宰相),让吏部尚书高季辅兼任侍中,将宇文节、柳奭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使这些官员都可以参与到宰相议政权力圈中,以此对冲长孙无忌等旧关陇集团的势力。

长孙无忌、褚遂良与后宫密谋拥立太子,严重威胁唐高宗皇权

若说长孙无忌等人以权谋私倒也算不上什么大事,唐高宗稍加注意就是了。但接下来他们做的事情可超出了一个臣子的范畴,令唐高宗瞬间警觉。

永徽三年(652年)七月,王皇后的舅舅柳奭因为王皇后一直没有子嗣,便为王皇后策划。将唐高宗另一个嫔妃刘氏的儿子李忠立为太子,希望李忠感激王皇后的拥立之恩而在将来继位后优待自己。为了达成目的,柳奭竟联合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关陇集团势力联合拥立李忠为太子。

要知道立储是一件大事,皇帝最忌讳的就是臣子参与其中。更何况是王皇后的舅舅柳奭与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竟是整个事情的主导者。更可气的是柳奭本是唐高宗用来制衡长孙无忌而特意提拔的人,竟与长孙无忌穿一条裤子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已经够强大了,这时又与后宫王皇后站到一起,更是直接参与拥立新太子诞生,这已经严重威胁到唐高宗皇权的安全。

这要是哪天长孙无忌不高兴了,反了唐高宗,立太子为皇上,自己再挟天子以令诸侯……唐高宗不由得冒出冷汗。

看来不单单是长孙无忌要小心防备,就连与自己同床共枕的王皇后和她那个蠢舅舅柳奭也要小心防备。长孙无忌的势力已经渗透到大唐帝国的每一个角落,深深的威胁着唐高宗李治的皇权与大唐的江山社稷。看来,唐高宗需要做点什么了,来平衡一下关陇集团的势力。如果不打压一下长孙无忌的话,说不定哪一天大唐帝国就改姓“长孙”了。

长孙无忌、褚遂良因个人喜好残害李家亲王宗族,唐高宗决定进行彻底反击

房玄龄的儿子散骑常侍房遗爱娶了唐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房玄龄去世后,高阳公主就让房遗爱与兄长房遗直分家。唐高宗继位后,高阳公主又让房遗爱和房遗直互相诉讼分家产,房遗爱因此获罪,被外放到房州做刺史。

房遗爱与被降职为宁州刺史的驸马薛万彻关系亲密,他们因对朝廷不满,决定推举荆王李元景为国君。同时,巴陵公主的驸马柴令武也与房遗爱串通谋划。此时不安分的高阳公主又诬告房遗爱的兄长房遗直,说房遗直对自己无礼。唐高宗派长孙无忌去查办此案,不想竟获得房遗爱等人的谋反证据。

房遗爱为了不被判处死刑,竟诬告司空、安州都督吴王李恪是自己的同谋。(李恪是李世民的儿子,因文武双全,李世民一度要将其立为太子。后来因长孙无忌干涉,而作罢。因此李恪与长孙无忌不和,长孙无忌很希望除掉李恪。)房遗爱正是知道长孙无忌的喜好,故意诬告李恪,希望因为自己帮长孙无忌除掉一敌人,而免自己死罪。

永徽四年(653年)二月初二,唐高宗下令将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高阳公主、巴陵公主处斩。唐高宗哭着对大臣说:“李恪与李元景是朕的叔父和兄弟,免他们一死可以吗?”兵部尚书崔郭礼认为不可以,并杀了他们。

身为一国之君的皇上,唐高宗竟救不了自己被诬告谋反的亲兄弟,心里悲痛与愤怒可想而知。于是,唐高宗决定对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进行反击,不能再让他这样把持朝政了。

武氏成为反击的切入点

但要反击,谈何容易。即使李世民在世的时候,都得仰仗长孙无忌的势力。唐高宗手里的势力本就不如长孙无忌,如果贸然出手,非但达不到目地反而容易打草惊蛇,万一长孙无忌等狗急跳墙可就麻烦了。

这需要一个好的切入点,即不引起长孙无忌的警觉,又能神不知鬼不觉的一点点消耗关陇集团势力。

真是无巧不成书,武氏的到来,正好满足了唐高宗的需求。唐高宗所面临的最危险最直接的威胁就是身边的王皇后与太子李忠,这就是个定时炸弹。所以唐高宗准备先对王皇后下手,消灭身边威胁,斩断长孙无忌在后宫里的触手。

武氏的受宠,王皇后一再的被冷落,一再的被武氏诬告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然而要想最大限度的打击关陇集团,就得让武氏拥有更大的权力,更多的资源。因此武氏必须要成为皇后,才能最大限度的帮助唐高宗。也就是说,唐高宗必须废除王皇后,立武氏为新皇后。

皇后的废立是皇上的家事,唐高宗以此为切入点来消灭长孙无忌在后宫的势力。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只是简单的后宫嫔妃之争,不会过度引起长孙无忌的警觉,但仍然受到了长孙无忌与褚遂良的阻碍。因为关陇集团也不想失去后宫这一势力范围。

事情就卡在了武氏能否成为皇后上,长孙无忌与褚遂良的阻挠,于志宁的默不作声都成为武氏崛起道路上绕不过的坎。这总要有人出来支持一下才行呀,总不能就唐高宗一人在那吆喝吧。其实早在唐高宗还没有登基时,李世民就已经为自己的儿子准备了一张王牌。

三朝元老李勣救场

早在唐太宗病情加重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就对李治说:“李勣之人才智很高,但你对他没有恩惠,无法怀柔他。我现在将他贬官,如果他马上就走,等我死后你就重用他做仆射,信任他。如果他徘徊不定,就杀了他。”

上谓太子曰:“李勣才智有馀,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资治通鉴》

于是,唐太宗将李勣贬为叠州都督,李勣没有回家,直接前往叠州赴任。唐太宗死后,唐高宗李治就将李勣调回身边,任命为左仆射。在房遗爱谋反案事件之后,又升任李勣为司空。李勣成为唐高宗对抗长孙无忌集团最有力的存在。

唐高宗在立武氏为皇后这一件事情上,被长孙无忌等搞的灰头土脸。随后,唐高宗又资讯李勣的意见,得到了李勣的支持。(前面有讲到的,李勣说这是皇上的家事,不用管别人的看法。)

有了李勣的支持,唐高宗才能将武氏推举为武皇后。同时在推举武氏的过程中,又团结了很多平常受到关陇集团打压的官员(如李义府、许敬宗等)这样,唐高宗在朝中的势力慢慢变得强大了。

当上皇后的武则天,继续进行着唐高宗赋予她的使命——打击关陇集团。因此,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不断受到以武后为首的新兴官僚集团的诬告诽谤、陷害残杀。

所以说,武则天之所以能成为皇后,除了自己的手段以外更多的是唐高宗的政治需要。武后只是唐高宗用来消灭关陇集团的工具,是唐高宗制衡策略的产物。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武后那么多的龌蹉伎俩唐高宗都不计较,那么多的残害诬告,唐高宗都不加以甄别,因为那是唐高宗最想看到的。

只要是能消灭关陇集团,不管啥人啥事,唐高宗都照单全收。当然,逼死舅舅的锅,赐死重臣的锅都得武则天来背。

在帝王眼里,永远只有他的江山社稷。唐高宗李治正是通过扶持武则天为皇后这一行为,团结了朝中其他官员势力与后宫势力,再加上唐太宗自己提拔的如李勣这样的臣子,三力合一,才扳倒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贵族集团。至此,唐高宗李治的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新唐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