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中的石瓢壶自陈曼生始,流传后世成为经典器形,各紫砂名家而作,其中有一款便是极负盛名的子冶款,「子冶石瓢」 
子冶,便是瞿子冶,其名应绍,字子冶,尝任训导,上海松江人。 他工诗文,其诗耀艳深华、缠绵悱恻;擅书画,晚年尤工兰竹,用笔放逸,为世所重;精鉴赏,凡钟鼎彝器、秦砖汉瓦无不立辨真伪。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酷爱紫砂壶,并自号为「壶公」

子冶石瓢,最早乃是由子冶在石瓢上刻绘而得名,并且此款形制与曼生石瓢略有不同。 其壶身、壶把的三角形更为规整,被称为「瘦壶」,透出一股刚韧之气,抑扬顿挫,挺拔凛然。 
而在如今,我们则普遍把「壶身形制为典型的三角的瘦石瓢」,称之为子冶石瓢。 然而,在百年前真正的子冶石瓢,不仅仅是因为其挺拔清矍之器形,子冶之诗文刻绘更是点睛之笔。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款瞿子冶所刻的子冶石瓢。 
此壶壶身明显高挑,壶流口部微张似喇叭状,壶盖小而盖沿厚实,壶把方折刚毅,泥料用紫泥调粗砂,颗粒隐现如繁星点点。 壶身子冶通刻梅花,刀法细腻传神,与壶身砂点相映成趣。
- 02 - 杨彭年制瞿子冶铭石瓢 瞿子冶从壶盖到壶身画竹刻字,恣意汪洋、纵逸自如,共画竹三枝,刻字50字。 铭曰:“冬心先生余藏其画竹研,研背有竹一枝,即取其意。板桥有此一纵一横,颇有逸情。子冶藏板桥画盖仿梅花盫者。仿梅道人子冶。”
- 03 - 吉安制瞿子冶铭石瓢 

此子冶石瓢,以刚柔兼施,允克用藏的精髓,蕴精气神韵于一身。 壶身一面刻绘竹石图案,刀法凌而不乱,竹骨刚健有力,竹叶清明秀丽,金石之味溢于壶身。 竹石图与壶体融为一体,更显筋骨。壶身另一面刻绘“雪英、寸金、云叶、金钱、玉华、蜀葵 宣和茶录”诸字。

此壶被成为子冶三绝,壶身呈现近乎锥形体造型,一面有子冶行书刻铭,一面镌刻兰竹图。 此石瓢壶做工精雅,书画镌刻精妙俱佳,以写意风格画滋厚浑融的秀石与丛兰,颇有出尘之意。


壶身正面画刻折枝寒梅,梅枝从壶把下缘藉势横出,分两路绽放,左蔓壶嘴,上攀壶盖,势不可挡。 另一侧行书刻铭“几度花时醉花下,三年江北梦江南。”并记“惜抱轩咏梅花句,盖先生不独以文传也。” 惜抱轩,即乾嘉时期文学泰斗、桐城派大家姚鼐室号,有藏书楼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

此壶用上佳细腻紫泥制作,壶身有瞿子冶刻竹过墙及至壶盖。 竹下一圈镌刻铭文:“似疎而密,枝枝节节,抹抹叶,宜寒窗之冻雪。子冶”。文句隽永,耐人玩味。


此壶是极为珍贵的四绝子冶石瓢。 本为三绝,制壶好手申锡制为一绝;子冶铭文为一绝;子冶刻竹又为一绝。 可惜此壶失其盖,后顾景舟先生为此壶配盖,成为第四绝。 泥色相和、严丝合缝、形韵兼具,简直看不出是配盖之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