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疑难杂病,从痰论治

 张玉龙医论 2021-03-23

        在这炎炎夏日,工作之余,假期之际,很多人难免会多了一丝困倦和疲惫,然而医师的生活依旧忙忙碌碌,即使闲暇的时候也要用心来整理一下案头的病历和医籍。现在各类医学书籍都在流通,有很多书籍却是记录很多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医学知识,所以我一直都有购买医籍的习惯。每当发现有兴趣的书籍我就会日夜兼程的阅读,读书必须要记录医学笔记,所以我曾经记录的医学笔记也比较多,有时候再翻读笔记的时候难免会发现有一些重复的记录,还有些以往无法理解的文字,也逐渐理解。

        临床上很多疾病都跟痰湿密切相关,对于痰湿很多医家都有专论,历代医家认为痰湿之生与肺脾肾关系最为密切,素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中医之痰分为有形之痰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指的是视之可见、闻之有声,如咳嗽吐痰、喉中痰鸣等,或指触之有形的痰核。无形之痰指的是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但是以治痰的方法治疗有效,从而推测其病因为痰,如眩晕、癫狂、痴呆等病。痰湿的病机为脏腑失调,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痰湿阻碍气机运行,容易导致气血经络痹阻,从而百病丛生,特别是疑难杂病多由痰湿引发。朱丹溪说:“怪疾多属痰,痰火生异证”,沈全鳌说: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张介宾说:“夫痰即水也,基本在肾,其标在脾。”“痰生百病,百病多兼有痰”。清代林佩琴著《类证治裁》更具体指出:“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肾则冷,在肠则泻,在头则眩,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变化百端。”《仁斋直指》指出:“血气和平,关络条畅则痰散而无,气脉闭塞,脘窍凝滞,则痰聚而有。”

  

         临床常遇到很多疾病从痰论治往往能达到出乎常法的效果。比如有很多患顽固性咳嗽经久不愈者,甚至经年不断,临床采用化痰散结止咳方能起效。对于肺系顽痰常用麻黄(新咳用生品,久咳用蜜炙)、桔梗、陈皮(以新会陈皮为道地药材)、生半夏(制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竹沥半夏、半夏曲、青盐半夏效果稍逊)、天南星(制南星、胆南星亦可)、桑白皮、生姜、竹茹(姜竹茹)、贝母(川贝母、浙贝母皆可,以川贝为优)、款冬花(新咳爆咳用生品,久咳见喘用蜜炙)、紫菀(新咳爆咳用生品,久咳见喘用蜜炙)、橘红(以化橘红最佳)、蜜炙枇杷叶、紫苏子(宜炒捣碎)、白芥子(宜炒捣碎)、莱菔子(宜炒捣碎)、杏仁(苦杏仁效佳,甜杏仁次之,宜炒捣碎)、瓜蒌(瓜蒌皮、天花粉亦可)、竹沥汁、淡豆豉、诃子肉、藏青果、青果、梨皮、皂角(皂荚、皂角刺亦可)、余甘子、泽漆、甘草等,对于顽痰胶结可以考虑使用虫类药物如白僵蚕、广地龙、蜈蚣、全蝎、蜂房、盐竹蜂、蝉蜕、蝉花、海蛤壳、龙骨、牡蛎、猴枣、牛黄、反鼻(蝮蛇也,其他蛇类亦可)等。对于顽痰久咳家传蠲咳汤可以供选择:广陈皮、生半夏、蜜冬花、蜜紫菀、甜桔梗、净蝉衣、白僵蚕、蜜百部、蜜杷叶、乌梅肉、诃子肉、车前子、蜜麻黄、嫩桂枝、制首乌、紫河车、石菖蒲、生甘草、生姜片、红枣,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临床最常使用的化痰方是二陈汤加减运用,二陈汤方:半夏15克、陈皮15克、白茯苓9克、炙甘草4.5克、生姜7片、乌梅1枚,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2)寒痰加半夏、姜汁;(3)火痰加石膏、青黛;(4)湿痰加苍术、白术;(5)燥痰加栝蒌、杏仁;(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13)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14)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在骨伤科,石仰山曾有独到见解,可供借鉴《现代骨伤科流派名家丛书·石氏伤科石仰山》第一章石仰山学术经验中的论述:

        在骨伤科临床上,常见痰与风、寒、湿、瘀诸邪相合为患。痰湿入络,其症或损伤而致,而更多是积劳或过劳所致。因反复损伤,致气血呆滞,痰湿因之留恋,痰瘀交凝,筋损失用,而成缠绵难以之痛疾。损伤日久,如患处残留疼痛、肿胀、关节拘挛与屈伸不利,或皮肤不仁、肌肉萎弱、筋结成块等症,此皆气虚而为邪所凑也。或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故不可凡伤者均论之为血瘀,须知日久必有兼邪。严用和《济生方》曰:“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陈伤或劳损之类,多有阳气虚衰不足、卫阳不固,故腠理空疏,易遭致风寒湿三气杂至流走经络、凝滞血脉,遂成痹症,病情也往往较为复杂。由于人体之经络发源于脏腑,气血之运行亦有赖于脏腑,若痹症迁延不愈,波及脏腑,亦将导致络道不通,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加重病情,调治亦较困难。故曰:及时温补脾肾,调和气血,是为“上工治未病也”。

        关于风寒湿三者,石仰山氏则尤重湿邪,认为伤损之后气血不和,痰湿每能凝滞经络。正如《仁斋直指》指出:“血气和平,关络条畅则痰散而无,气脉闭塞,脘窍凝滞,则痰聚而有。”在痰湿的论治中,石仰山氏结合损伤的特点,特别强调与脾肾的关系。张介宾曾指出:“夫痰即水也,基本在肾,其标在脾。”故主张其治宜温补肾阳,“补火生土”以化散痰结。宗前贤之说,石仰山氏治理痰湿亦每将化散之法与温补脾肾之阳相结合。以自拟化散痰湿之方“牛蒡子汤”为主合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丸等相参运用,而使痰湿阻滞渐消,气血失和日调。牛蒡子汤为牛蒡、僵蚕、白蒺藜、独活、秦艽、白芷、半夏、桑枝等组成。牛蒡子豁痰消肿,通十二经络。《本草备要》曰:“散结除风……利腰膝凝滞之气。”白僵蚕化痰散结《本草思辨录》曰:“治湿胜之风痰。”石氏伤科历来重视痰湿的化散,牛蒡、僵蚕等即为石氏家传方中医治痰湿之常用要药,若痰湿甚者,尚可加入制南星。大凡损伤病程较长者,临诊每见痹痛缠绵、关节僵凝,天气阴寒则更加剧,并可移行到损伤肢体以外的部位。对此气血不足,脉络久瘀,而风寒之邪留缠不已之证,治非辛温不能活血通经除痹,因而十分推崇《伤科补要》的“麻桂温经汤”,该方用麻黄、桂枝、红花、白芷、细辛、桃仁、赤芍、甘草等,临床应用时,如加入益气之参芪及温经止痛之川草乌等疗效更著。

        如头部内伤,瘀阻于上,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神明被扰,瘀阻不散,使津液周流障碍,聚而成痰,痰瘀交凝,致使症情重笃难已。其治惟以祛瘀生新,升清降浊合豁痰开窍为法。常用菖蒲、南星、远志、竹沥、龙骨(其性又善利痰,受敛中仍有开通之力,张锡纯语)。其昏愦期,瘀热夹痰者,拟逐瘀醒脑,清热豁痰,取至宝丹清热开窍。清醒期,拟活血化瘀,升清降浊,取柴胡细辛汤,或用葶苈大枣汤加味。恢复期,痰浊阻滞者,治以化痰健运为主,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或温胆汤化裁,礞石滚痰丸可参用。

       胸胁内伤,除了常用理气活血、化痰止咳之品外,往往用白芥子去除由气血凝聚而聚积于皮里膜外的无形之痰。

       新伤骨折伤筋,常用用南星、万灵丹祛痰湿,以达消结散肿之效。痰瘀流注经隧所致者(包括周围神经损伤),宜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之法。以补阳还五汤为主,配桂枝、南星、泽漆之类以温经化痰。痰湿入络者,宜祛风豁痰通络。石氏投牛蒡子汤方治此证,方中牛蒡子能豁痰消肿,通十二经络,《本草备要》言其“散结除风,利腰膝凝滞之气”;白僵蚕,化痰散结,《本草思辨录》谓“治湿胜之风痰”。两味合用,专治湿痰流注经络。兼风寒者,则配祛风散寒之属;气血阻遏则佐通经活血之品。

         腰腿痛(腰突症),取牛蒡子、白芥子、泽漆、以化痰利水消肿,缓解神经根水肿。此由控涎丹的甘逐、大戟、白芥子化裁而来,用以减轻其毒性。石氏认为,虫类药,如蜈蚣,全蝎等都有化痰散结的功效。骨折后期患肢肿胀不消,石氏常取补阳还五汤加苍术、茯苓、泽泻、桂枝等以益气活血,健脾利湿,或酌加草乌、南星、泽漆以温化痰瘀,其效甚捷。正如朱丹溪所言:“治痰祛,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对于髋关节暂时性滑膜炎、股骨头骨骺炎、退行性膝关节炎等,除治以祛风活血、益气温阳之法外,常用健脾化痰之品治疗,如牛蒡子、炙僵蚕、地龙、南星、威灵仙、半夏、陈皮等。对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则常取熟地、山萸肉、巴戟肉等。石氏除在内治法中取法化痰浊外,在外治中也常用化瘀之法。如常用消散膏、黑虎丹,就是以化痰消散软坚之品治疗头皮血肿,瘀结成块,以及劳损疼痛,多有较满意的效果。痰之为患,变化多端,还须辩证施治。

        痰本为人体津液,由于气血滞凝而致津液输布受碍,聚而成痰;或郁瘀化热则灼津成痰。与内科疾病中脾虚生湿酿痰有所不同,骨伤科多见于损伤气血不和,内生痰湿留络。总之,新伤多为痰瘀互结,劳损杂病多为痰湿入络。

       有关恶性肿瘤与痰的论述 《黄帝内经》中并无癌的病名,但有“癥瘕”、“积聚”等病名。癌的病名首见于宋代的《卫济宝书》。朱丹溪《局方发挥》曰:“自气成积,自积成痰。”痰是津液的变异和转化,是疾病过程中产生的病理产物。如《仁斋直指方》言:“夫痰者,津液之异名。”因而,任何与津液相关的疾病和病因都有可能导致痰证的产生。《灵枢·刺节真邪》云:“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复返,津液久留,合而为肠瘤。”《丹溪心法》曰:“痰挟瘀血,遂成窠囊,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成病。”首次将痰瘀同病明确提出。高秉钧《疡科心得集》也指出:“癌瘤者,非阴阳正气所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

        痰与恶性肿瘤病因病机的关系 历代医家均认识到,痰浊内阻是肿瘤形成的关键之一,中医认为,痰是体内津液输布失常,水湿凝聚而成,具有全身上下、皮里膜外,无处不到的特点。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若脏腑功能障碍,升降出入失常,气血失和,气滞血瘀,痰气交搏,痰瘀互结,络脉不畅,肿块内生,癌症即成。如肺癌多因肺气膹郁,宣降失常,气机不畅,气滞血瘀阻塞脉络,津液输布不利,壅而为痰,痰瘀胶结,从而形成肿块;食管癌因忧思伤脾,脾伤则气结,水湿失运,滋生痰浊,痰气相搏,阻于食道者亦为之不少;朱丹溪认为,乳腺癌多因妇人“忧怒抑郁,朝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气血亏损,筋失荣养,郁滞与痰结成隐核。”肿瘤的形成,除了正气虚弱、忧思恼怒、食伤瘀血为患外,痰浊是肿瘤形成的重要病因和致病因素,加之痰邪病势缠绵,顽固多变,故一旦为病,病势凶猛,难以速祛。

        痰是恶性肿瘤转移的病因和重要条件 恶性肿瘤最本质的特点就是转移,《灵枢·百病始生篇》云:“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这是对疾病转移最早的认识。《丹溪心法》曰:“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属痰。”《杂病源流犀烛》谓:“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致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痰的流动性,使癌毒可随痰播散周身,痰的留着、黏滞特性,又使癌毒易于在某些脏器组织中形成转移灶:痰行于脑,成脑转移;流于骨,致骨转移;泛于肝,则致肝转移,浸于淋巴,则致淋巴结转移,所以中医有“顽痰怪证”、“痰饮变生诸证”之说。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脾气虚,痰湿内生,痰毒互结,痰毒流注脏腑之络脉(肺络、肝络、脾络、肾络、胃络、心包络、少阳之络),络脉损伤,气血离络留而为瘀而至转移。痰的许多其他特性,如病因的多因性、因果性,致病的遏阳性、凝滞性、流动性、阻塞性、严重性,症状的广泛性、特异性、重浊性,病程的缠绵性均与肿瘤转移发病机理、预后极为相似,说明在肿瘤转移中痰的因素极为重要。临床所见肺癌、胃癌、食管癌、乳腺癌患者多有舌体胖大、舌苔厚腻、恶心、胸脘痞闷、脉滑等痰湿中阻的病证特点。

       另外,痰邪还可以与气滞、血瘀、毒邪相结合,杂合为病,形成痰瘀互结、痰毒互结、痰瘀毒互结等导致肿瘤转移的病理形式,更加重了癌毒的恶性生长,加剧了肿瘤的扩散和病情恶化。

       男科疾病使用化痰除湿之法也比较常用,临床上治疗阳痿、早泄、不育、前列腺增生、阴囊湿疹、水疝(鞘膜积液)等常使用刘寄奴、王不留行、荔枝核、龙眼核、芒果核、橘核、皂角(刺)、白芥子、海藻、薏苡仁、黄皮核、蜈蚣、蜂房、白果、姜半夏、茯苓、桂枝、花椒、炒白术、车前子等化痰除湿之药。临床治疗阳痿早泄常用兴阳起痿方炒白术、炒苍术、鹿角霜、淫羊藿、仙茅、仙鹤草、蜈蚣、菟丝子、酸枣仁、白果、当归、丁香、灵磁石、蜂房、地龙、紫河车、肉桂、五味子、巴戟天、覆盆子、甘草,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肥胖及老年痴呆、癫痫、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痛风临床治疗中也常常使用化痰除湿之法。中医认为,肥胖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气虚为本,一是痰湿为标。临床减肥常用夏枯草12克、荷叶12克、山楂12克、海藻10克、皂荚10克、苍术30克、鸡屎藤12克、决明子30克、桑叶12克、莱菔子12克、茯苓30克、猪苓15克、泽泻30克、薏苡仁30克、黄芪30克、白芥子10克、淡竹叶10克、白术30克、橘红12克、半夏12克、何首乌10克、大黄10克、生姜20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五官科疾患因痰湿致病者临床最为多见,如咽喉炎、鼻炎、结膜炎、甲状腺结节、扁桃体腺炎、颈部淋巴结节、声带结节、喑哑、中耳炎、美尼尔综合征等皆需要参入化痰除湿的中药进行治疗方能治本,如声带结节常用干祖望氏丹青三甲散三棱6克、莪术6克、山甲10克、土鳖虫10克、蝉衣3克、鳖甲10克、昆布10克、海藻10克、桃仁10克、红花6克、落得打10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加减:偏于气滞者,加九香虫、枳壳。偏于瘀者,加五灵脂、王不留行。偏于顽痰者,加白芥子、莱菔子、川贝粉(吞)。充血较甚者,加蒲公英、银花、蚤休。

        作为针灸主治医师我临床从没有荒废针灸在除痰治疗中的作用,常用针刺与艾灸结合,针刺选择丰隆、合谷、膻中、中脘、阴陵泉、灵虚、肺俞、支正、中府、大椎、肾俞及神阙艾灸等。临床上常见很多患者在艾灸的时候会出现体内渗出的汗水,艾灸后及时给予推拿按摩舒缓经络,多数患者都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临床上以治痰治病是一个特色疗法,也是值得去深层次挖掘的医学理论体系,因为时间紧迫,今日在这里我也只是笼统的叙述一下,以后闲暇的时候再作细细探讨,也期望各位同道能够把痰湿的话题拓展开来,更好的服务各位患者,此黎民之幸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