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期末开锦囊:应试作文写作

 小慧dreaming 2019-09-01
徐老师温馨提示
应试作文写作,审题和破题极为重要,而很多学生,往往在粗略审题后,就匆忙下笔,其结果是构思不成熟,结构不严谨,主题不切题,于是丢了一大堆分。因此,一定要建立起先破题,列好提纲,再下笔的习惯。那么如何破题呢?让我们一起回顾下老李课堂上几个中考真题的讲解。
01
破 题
  1. 提炼信息

  2. 明确避忌(如果写某些内容肯定拿不到高分)

  3. 想好切入点(生活题材的基本选择——小题大做)

02
素材+结构(层次)
  1. 考虑好素材的删减和详略。

  2. 结构:转折式和递进式的安排。

03
临摹(手法的运用)

把手法列在试卷上提醒自己。

04
设计首尾
  1. 开头:画面式或情景式;交代背景式

  2. 结尾:留有余味。

真题分析

01
半命题式作文:生活好比

命题不能太虚(空泛);

也不能太实(太具体,没有想象空间)。

02
话题作文:追赶

解读:

①最美;

②人生旅途上的追赶;

③追赶和被追赶。

可以是自己追赶,也可以是被追赶;可以是不同人之间的追赶,也可以是自己与自己的追赶,还可以是自己和生活的追赶。

 避忌 :单纯的同学之间的竞争。这种素材毫无新意;太实,立意不高。写文章要化实为虚,不同意义上、不同层面上的追赶,扩大写作空间。

03
话题作文:告别

【解读】

①对告别的态度:肯定、正面

②告别的辨证意义

 避忌 :机械的、单纯的告别,没有层次感。

如何理解层次?

以这个题目为例,我们可以展开的【角度】:

1.不同成长阶段的告别;

2.不同对象的告别 ;

3.告别的意义;

4.不同层面的告别。

不同成长阶段的告别
01

这个角度最好写,写成长经历而不是生活感悟。忆旧类的文章是我们现阶段最容易写好的,它天然具有时间性的感慨。同时要注意,告别要落到实处,选取成长阶段中典型的告别的画面。 

举例:龙应台《目送》,四个目送的画面:,由“我”作为女儿的一层,由“我”作为母亲的一层,感慨就很自然地上升到人生的无常。

我们生活中的告别画面:

①第一次上学,离开爸妈,以自己的独立个体进入集体,进入了所谓的学生时代,正儿八经有了自己的小伙伴,有了正式的师生关系……

②第一次独立做某事(如独立出行),告别了对父母的依赖,独立面对事情的开始。

③告别了犯什么错都能被原谅的阶段:曾经犯错的时候,大人总会说你还是个孩子;你已经不是个小孩了;告别了那个无需负责的自己。

④告别哭泣,变得坚强。

⑤告别诗意:小时候我们通常有很多不着边际的浪漫幻想,但随着成长变得务实。

选取两到三个典型的画面,人生成长里面必须经历的往前走,感慨一下人生无常。

不同对象的告别
02

相对好写。告别人/物/时光/自己,这几个对象的告别正好能形成一个对象或整体来抒发感慨,这篇文章就成功了。

亲人死别:对生命的理解

告别曾经心爱的东西:懂得珍惜。

告别时光:无常。(写在最后,抒发感慨,总结全文)

告别自己:自新。

告别的意义
03

对思想性有一定的要求,而不是照搬原材料的描述,对告别的理解要有深度、有新意。

如何在材料的基础上产生“新”的理解?

①视角(正反面);

②具体化/细分化;

③制造曲折(思维路径上的曲折而不是故事上的曲折)。

例:告别是为了更好的纪念。告别意味着这件事物或这个人不再在你生活当中持续了,它就定格了,成了永久的纪念。

具体事例:

①深秋,把枯黄的落叶做成标本,定格了那一刻的秋天,定格了叶子春夏秋的生命,成了永久的纪念。

②人总是怀念故人。所有不快乐的回忆,时过境迁回忆起来总是美好的。小时候经常打架的玩伴,想起来是美好的;他在我生活中早已不再持续,却成了永久的纪念。童年、青春,总是容易让人怀恋,然而再让人回去过一遍童年、青春,可能未必愿意。每一段人生的告别都是庄重的,都是为了纪念,回忆起来总是温情的。

不同层面的告别
04

有的时候告别是舍弃、放弃→不忍

有的时候告别是心怀期许→憧憬/意气风发

有的时候告别是淡泊→明白人生无常,总有些告别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具体事例:考上大学离家读书,你的家人更多的是舍弃、不忍,你自己则是憧憬、意气风发的。

《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这首歌的是高渐离而不是荆轲,高渐离是留人,他知道荆轲此一去再难回还。荆轲的内心也许是意气风发的:我能报答太子丹,我能功成名就,我能青史留名。

年少的人容易憧憬:人生得意须尽欢。年轻人,自以为自己有着梦想、抱负、前途,总是相信奇迹,告别时从来意识不到是永别,他觉得什么都来得及,所以轻别离。

年长的人更珍惜,更看重离别;也可能是明白人生的无常,就好像每一天的天色黯淡,就好像每一年的最后一天过去辞旧迎新;这一切都自然地流淌着,留不住。

04
半命题作文:让自己

解题:暗含了转变。

不要挑选一个乍一看是中性的词。

 反面示例 :让自己成长、让自己进步,都是又空又大的题目。让自己向前冲,太实了,没有想象空间,一看就是励志鸡汤。

 正面示例 :让自己厚起来,“厚”,有多层含义和解读空间。

题目难度:写出转变的层次。

05
借我一双慧眼
01

破题

1.提炼要点

①叙述层面:生活中难辨真伪的现象

②抒情议论:如何明辨、破除迷妄

暗含了一种转变。

2.反面示例:一件事情,我原来以为是怎样的,结果后来发现它是怎样的,我以后一定要怎样。这种写法太平面了,缺乏立体感和思辨性。

中考作文题越来越看重思辨,对于这种思辨性的题目不能投机取巧、依赖套路,而是要扎扎实实地思考。

02

事例

1.时代性的事件/话题

①容易写得干枯;

②要有宽容性、深入性(不要单纯地贴标签,真正深入的东西往往不是绝对的)

如重庆女司机事件,舆论不断反复,网络时代给我们制造了一种“假关心”、“假关系”。如果你是车上人的亲人朋友,你真的关心这件事情,你不会如此盲从。网络貌似把很多人拉近了,但这不是真的近,人的内心结构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变。网上那些人并不是真的具有公民意识(每一个公共事件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只是凑热闹罢了。

2.不要被好恶/亲疏蒙蔽了眼睛:

如:智子疑邻;我就喜欢长头发的姑娘、小眼睛的小伙子,我就厌恶胖子。一方面要揭露它的荒唐,这与我们所追求的公平正义道德是违背的;另一方面要肯定它的合理性,这是人的某种本性,比如父母就是护犊子的。

3.借我一双慧眼,意味着要辨别真伪:人心的真伪;理论的真伪(地心说、日心说);外表的真伪(整容、化妆);语言的真伪……为什么生活当中充满了假象,有那么多“伪”的东西?伪装和利益/虚荣/惰性/善意/有关。正因为人是不完满的,人对自己的不完满又是不甘心的,所以充满了伪装。从正面来讲,人是有追求的,不完满让我们有了追求的动力。对伪装,有时候也要抱有同情/怜悯/理解,因为我们自己同样会伪装。

对真假意义的理解:真作假时假亦真,假作真时真亦假。很多事情没有办法较真,都在真假之间。假装着假装着,也许就多了两分真;真当中,也许也掺了两分假。

4.从成长阶段来讲:小孩子的迷惑是美好的,小孩子对很多东西没有慧眼,总会当真,玩老鹰抓小鸡玩得十分真心和投入。成人有一双慧眼分辨真伪,却也没有了童心,迎来的是真正糟心的迷惑,如荣誉/金钱/茶面

拿到一个题目,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训练自己的思维,不要想着有没有曾经写过的素材可以直接拿来用,这样你的作文会越写越窄。

苏湖学堂祝每位学生都能取得美好佳绩~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