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 自序 《周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书,是一部通过官制体系展示治国理想的皇皇大典,体例独特,结构缜密,体大思精,宏纤毕贯,堪称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之作。 国家治理的核心要素,说到底有二:资源与人。资源包括土地,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自然之物。对于人类而言,土地是祖祖辈辈耕耘的热土,是家乡,是祖国。执政者的任务,在于有效地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建设家园,推动社会进步。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统筹谋划的问题包括:政治中心的规划与营建、各级行政区的设定与运营;安置、组织、教育、管理四方万民的生活与生产;开源节流,保护、利用、再生山川百物等自然资源;良性地运作物资与商品的流通;组建、训练、校阅、指挥军队;划定社会生活的底线,公正地仲裁各类民事纠纷、狱讼等等。此外,整个治国方案如何与人的精神世界契合,使之更具人文色彩,也是不可忽略的主题。凡此,《周礼》作者以博大的胸襟与睿智卓识,提交了一份独特而精彩的答卷。 《周礼》的六官体系,从空间上说,象征宇宙六合,无远不届;从政务上说,涵盖了社会生活的一切;从思想上说,以人法天,熔铸儒法、阴阳五行于一炉,乃是在理想中构拟的建国蓝图。两千多年过去,尽管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甚至说是天地翻覆,日新月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永恒的,所以古人说“天不变,道亦不变”。《周礼》提出的许多治国理念至今犹在,并且或隐或现地提醒或者影响着今天的世人。此外,面对《周礼》的博大与浩瀚,学者犹如煮海为盐,铸山为铜,无论是研究政治学、文献学、历史学,还是研究经学史、职官史、科学史、社会史、文化史、风俗史的人,都可以从这部著作中找到用之不竭的资料,以及感兴趣、有价值的课题。但凡形成于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的作品,几乎都有这样的魅力,读者都会折服于它们的睿智卓识,从中得到教益。 《周礼》一书的真伪及其年代,自西汉起即有争议,学者的见解极形分歧。四库馆臣说:“古称议礼如聚讼。然《仪礼》难读,儒者罕通,不能聚讼。《礼记》辑自汉儒,某增某减,具有主名,亦无庸聚讼。所辩论求胜者,《周礼》一书而已。”读者诸君毋须为此感到不安,类似的现象在上古学术史上,可谓司空见惯。书成之后,往往不署作者姓氏;或者为了高远其说,而将自己的作品托诸古圣先贤的名下,流传至今的《黄帝内经》《管子》《鬼谷子》等书的作者,大多扑朔迷离,后世学者见仁见智,各抒己见,这是学术研究之深入所必需的,毋须匆忙作结论。坦率地说,这些争议无损于《周礼》的价值,无论如何,它至迟也是汉代的作品,仅就这一点而言,它在世界文明史上就应该占有一席之地,值得世人珍视。《周礼》一书,古称难读,笔者在三十多年前即属意于此书,深自喜好,心知其价值难以比拟,理应成为大众的文化财富,故多年来一直希望将自己的点滴心得与文史爱好者分享。如今承蒙国家图书馆抬爱,将本书的撰作下赐于我,然动笔之后,益知学识浅薄,文笔拙劣,虽黾勉从事,谬误定然不少,若蒙读者朋友指正,则幸甚幸甚! 彭林 2018年6月30日 于清华大学荷清苑寓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