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吃or少吃主食这件事,很多人给出的理由是,要减肥。言外之意即:我的胖是因为主食吃太多了! 但是从今天开始,减妞希望你们不要再这么想这么做了,毕竟,有研究已经给出它和寿命之间的关系了:胖倒是其次,主食吃多少关乎你的寿命。 别不信,米、面等碳水化合物丰富的主食,与寿命有这样的关系: 2018年发表于全球权威的医学期刊《柳叶刀·公共卫生》中的一项研究发现:总体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和预期寿命之间存在着U形关联。 横坐标: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占比;纵坐标:风险比。 这张图可以这样理解,在你全天吃的食物、摄入的能量中,如果碳水化合物摄入比例<40%,或>70%,都会增加死亡风险;中等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者(50%-55%)死亡风险最低。 研究者调查发现,50岁的人如果遵循适度的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占比50-55%)摄入,平均可以再活33.1年。而且—— ▼比超低碳水化合物人群(碳水化合物占比少于30%)多活4年。 ▼比低碳水化合物人群(碳水化合物占比30%~40%)多活2.3年。 ▼比高碳水化合物人群(碳水化合物占比大于65%)多活1.1年。 研究也给出了原因推测: ① 研究里的低碳水饮食人群,往往蔬菜、水果和谷物(大米、小米、玉米、小麦等)的摄入量低,倾向于蛋白质和脂肪替补,比如肉类、蛋奶摄入增多,从而增加死亡率。 ② 研究里的高碳水饮食人群,精制碳水化合物含量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白米面多,会影响血糖健康。 不吃主食的危害 日本曾有一位宣传“不吃主食减肥法”的名人桐山秀树,他的不吃主食减肥法也被媒体报道过: 桐山秀树于 2010 年被查出糖尿病,为控制病情,三餐不吃米饭、面包、面条等主食,也拒绝其他碳水化合物,结果体重在 3 星期内从 87 公斤掉到 67 公斤。 然而,2016年,桐山秀树在东京一家餐厅里猝死,终年 61 岁…… 对于桐山秀树在减肥6年后死于心梗,不少医师表示,“不吃主食”的限糖减肥法,必然会加重心血管负担。而新陈代谢的失衡,加速了动脉硬化、提高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那么,说到主食,怎么吃更合理?
·吃主食能调控血糖 如果糖尿病患者一天所吃的主食少于3两,在饥饿时,体内的升糖激素将很快升高。 ·吃主食能防便秘 主食中的粗粮富含膳食纤维,利于预防便秘、促进肠道蠕动。 ·吃主食能增强免疫力 有相当多的人不吃主食,也不吃肉、蛋和豆制品,只吃一些番茄、黄瓜之类的低碳水化合物食品,这样很容易造成营养不良。 持续这样的状态,衰老、皮肤变差、记忆力下降、失眠、烦躁、月经紊乱等危害就会一个个找上门。
误解一:主食热量高,吃了容易发胖 这个观点已经深入人心,但事实并非如此。1克脂肪产生9千卡的热量,1克碳水化合物和1克蛋白质分别产生4千卡的热量。而主食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因此说主食热量高是没有道理的。 误解二:主食只包括谷物和杂豆 这种看法有点片面,广义上来看,主食是指粮食,包括米、面、杂粮、薯类等所有食材。所以吃了土豆、红薯、南瓜等富含淀粉的食物后,要适当减少吃其他主食的量。 误解三:晚餐最好不吃主食 如果人体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就会动用组织蛋白质及脂肪来解决,而组织蛋白质的分解消耗,会影响脏器功能;大量脂肪氧化,还会生成酮体,导致酮症,甚至酮症酸中毒。 误解四:多吃粗粮比细粮好 吃主食的精髓在于粗细搭配,比如蒸米饭时加些小米、红豆,煮白米粥加一把燕麦。但如果粗粮吃太多,就会影响消化,增加胃肠负担,造成腹胀、消化不良等问题。长期大量食用,还会影响人体对钙、铁等矿物质的吸收,降低人体免疫力。
·吃够量 建议人们按照中国居民膳食宝塔,保证每天摄入谷类和薯类食物250克~400克,运动量大的人可适当增加。 具体最好这样分配:全谷粗杂粮和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干重,按鲜重算,约是干重的5倍重),其余为精米白面。 图片来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侵删 ·要多样 主食包括谷类、薯类和杂豆,可以是多样化、粗细搭配,适量选择全谷类制品。 ·护营养 一些错误的烹调方法会让主食的营养大打折扣。建议不要过度淘米、煮粥不要加碱并且少用油炸的方式制作主食。 ▼ 总之,主食每日都要有,别忽视主食对你的健康影响。 扫码进群,开启健康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