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味道中国||药膳之魅力

 九州君子好人 2019-09-02

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同时,中国饮食在讲究“色、香、味”俱全的同时,还非常注重食医结合。在中国,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这就是药膳。

味道中国||药膳之魅力

药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药膳的形成与发展,是我国先民在寻觅食物、辩别药食的生活中形成的。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先民们由“饥不择食'、“茹毛饮血',进入夏代的“刀耕火种'、“炮生为熟”而药膳两字的出现,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可以找到。而将药字与膳字联起来使用,形成药膳这个词,在我国至少有一千多年,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其中有:“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这样的字句。以后,在《宋史·张观传》还有“蚤起奉药膳”的记载。而在药膳一词出现之前,在我国的古代典籍中,已出现了有关制作和应用药膳的记载。

味道中国||药膳之魅力

据历史学家研究,西周时有一种官叫“食医”。食医主要掌理调配周天子的“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的滋味、温凉和分量。从食医所从事的工作来看,他们已与现代营养医生类似。同时,书中还涉及了其它一些有关食疗的内容。《周礼·天官》中说的疾医主张已经是很成熟的食疗原则。这些记载说明,在我国早在先秦时代,甚至可能在西时代就有了相当丰富的药膳知识,并出现了从事药膳制作和应用的专职人员。

味道中国||药膳之魅力

数千年来,中国人一直认同药食同源,所以饮食以助医药历代有所获。唐朝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我国古代膳食,有四季五补的理论之说。中医讲究“阴阳”、“五行”,十分重视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关系。按季节分为春、夏、秋、冬,但由于季节较长的是夏天,故在夏天至秋天之间,划出了长夏这一时节,从而就有了四季五补之说。如元朝饮膳太医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总结了前人养生经验及烹饪技艺,提出食疗养生须以“春食麦'、“夏食绿”、“秋食麻”、“冬食栗”四时为宜的理论,而这种理论一直被今人所被沿用。

味道中国||药膳之魅力

中国人都有用汤来补的习惯,这一点在药膳中最为常见,比如母鸡汤、乌鸡汤、人参汤等。就烹调方式开看,南方人习惯“煲汤”,北方人习惯“炖汤”。“煲汤”是指把锅子直接放于火上焖煮,煲汤会使汤水越来越少,食材酥软,汤色清澈而不混浊。而“炖汤”则是指把食物原料加入汤水及药材,先用旺火烧沸,然后转成中小火,长时间烧煮的烹调方法。属火功菜技法。炖出来的药膳可以使药物在较长时间的受热过程中,有利于最大限度的释放出有效成分,增强功效,同时滋补药多属于甘、温、平一类,也可以经受较长时间的煎熬。

味道中国||药膳之魅力

我认识一位善于烹调药膳的厨师,他很在意药膳的调味。他认为,药膳一般都以保持原料本身所具有的鲜美味道,不宜用调味品来掩盖其本来的美味,这也是以性味与功效的一致性为出发点的。有的药膳必须调味的药膳,大都是在临上席前,才进行适当的调味。如用盐、胡椒、味精、香油等。对于本身有腥膻味的药物和食物,如龟肉、鳖肉、鱼肉、牛肉、羊肉、鞭、鹿肉等,要略加姜、葱调味。对本身无显著鲜美味道的食物和药物,如海参、燕窝等,必须进行调味。

在善于烹饪药膳的厨师眼里,药膳烹调的制作,是以药物和食物的原汁、原味为主,适当的佐以辅料,来调整其色、香、味、形,做到既具有可靠的补益作用,又具有鲜美的色、香、味、形,以诱发人们的食欲,乐意食用,从而达到药食的功效。

味道中国||药膳之魅力

另外,在这里想多说几句,中国人痴迷于长寿,在当代,中国传统医学“药食同源”的理念为越来越多人所接受和关注,“药膳”成为当代人养生的热门话题。但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药物都可以拿来煲汤,反之,能拿来煲汤的不一定适合你的体质,切不可认为只要是药膳,任何人吃了都能达到滋补的效果。最后再补充一句,药膳不是药,生病你还是去医院看医生。

味道中国||药膳之魅力

其实,药膳中的食材也不一定非是鹿肉、人参、燕窝,像玉米、大豆、红薯之类的五谷杂粮同样养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的饮食主要包括谷、肉、果、蔬等,而谷在饮食中占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五谷为养”之说法,虽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已越来越重视,买各种各样的营养品却忽略了每天必须食用的五谷杂粮,而五谷杂粮才是我们真正的健康良药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