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张九龄的《西江夜行》,抒发思乡之情,哀而不伤

 acerbookstore 2019-09-02
欢迎走进飞哥裁缝铺的独家空间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这是唐朝时期著名的诗人张九龄题下的一首思乡诗作。在这首诗当中,诗人抒发了自己心中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在整体上来看,这份思乡之情却哀而不伤,显得清淡别致,意境幽邈高妙。诗中,诗人先是以景写情,营造出了一个幽邈静寂的氛围与自然环境,骤然间将全诗的意境升到了一个更好的层次,显得静寂幽邈,仿佛天地之间,只可见这一抹淡淡的思乡之情。三、四句当中,诗人继续烘托意境与氛围,后一句当中直抒胸臆,将心中对故乡亲人的深深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往后看,诗人写景与抒情相结合,景中寓情,情中含景,情景交融,妙不可言。诗人在描绘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同时,也抒发了心中的离愁别绪和淡淡的哀伤之情,虽是在言令人辗转反侧的乡愁,但全诗当中基本上看不到沮丧与失望的情绪,更多的是淡淡的伤感,哀而不伤大概是该诗最突出的特点。这也与诗人的性格与身世经历有关。诗人早年才华横溢、满腹诗才,尤其是在政治上,很有自己的见解,也很有远见,只是当时的朝廷穷兵黩武,诗人眼见这些,无法不发出声音与劝谏之言。
因为直言,诗人遭到了贬谪,被贬到了偏僻荒凉的地方,自此之后远离故土远离亲人,羁旅异乡,加上他的仕途之路惨遭打击,坎坷艰难,布满荆棘,诗人的心中难免生出离愁别绪与淡淡的哀伤。更何况,诗人很有政治见到,希望能够在仕途上建立一番作为,但如今却被贬谪,不受重用,虽有才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这亦让诗人唏嘘不已,既感伤自身的遭遇,也有郁郁不得志的不满。不过诗人一直是有着强烈的事业心的,即使身处异乡,即使遭受贬谪,他心中依旧怀有远大的志向,这倒是冲淡了原本浓厚的思想情绪。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当中,诗人开篇当中点明了心中伤感的缘由,点明了当时的时间、地点。“遥夜”形容夜晚太过漫长。长夜漫漫,请问故人如今在什么地方呢?皎皎的月色一泻千里,今夜“我”独身一人乘着月色在澄碧清澈的水中荡舟。原本夜晚应该正是入眠的时间,而诗人却说长夜漫漫,来到西江水面上划舟,可见诗人的心中是郁结惆怅的,因为乡愁和如今的仕途遭遇而辗转反侧,夜不成寐,只好来此消磨漫漫长夜。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当中,诗人率先烘托出高阔绵邈的意境,随后直抒胸臆,点出心中的乡愁。天地之间是如此的苍茫辽阔,在这天地之间,“我”心中的乡愁是如此的热切浓厚。“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当中,诗人进一步描绘自己所身处的自然环境,烘托出清寂幽邈的氛围。“我”身处的环境是如此的幽静寂寥,压根没有外物的烦扰,西江水面清澈澄碧,流动的水声潺潺。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当中,诗人写景抒情相结合,情与景相互交融。“念归”体现了诗人心中的心绪,他是如此的想念故乡,归心似箭,只是现实身不由己,此处平添了一抹无可奈何的伤感。“我”一直都想着回家,这种念头已经转过了几个春秋,花开花谢,叶绿叶又落,因为身不由己,“我”一直未能回去,在这个幽静清寒的深夜里,“我”的愁绪蔓延开来,无法排遣,只能静静地打坐,任凭露水沾湿衣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当中,诗人以景语作结,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在这寒冷的夜晚,黑夜即将消失,天光即将降临的时分,只有尚停留在沙洲上的野鹤,时不时鸣叫一两声。此处诗人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通过一两声的白鹤啼鸣声音来衬托出当时环境的清幽与静谧,也只有在这样宁静的环境当中,白鹤的叫声才会如此的清晰,直直钻入人的耳中,叫人难以忽略。同时以景语作结,显得十分巧妙,韵味无穷,颇有一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感觉。
全诗含蓄蕴藉,语言别致清幽,烘托出了静寂幽邈的氛围,抒发了诗人心中的乡愁,他是如此的思念故土、思念亲人,可是却因为此身所限,不能返乡,从中又能体会到一抹淡淡的无可奈何。不过诗人终归还是以仕途为重,游子为实现人生抱负在外,此心是有远大的寄托与抱负的,这么一想,这份乡愁又不至于让人哀伤欲绝,在整体上来看,该诗格调伤感,哀而不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