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强硬而自闭的中国父母,何时能给孩子“适合”的爱?

 昵称818135 2019-09-02

 

本文作者:张黎黎(心理科心理治疗师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这是我妈的脸,没错了”

最近热播的小欢喜,让网友纷纷感慨“这是我妈的脸,没错了”。为什么小欢喜会在暑期的众多电视剧中悄悄走红呢?

记得最开始,是偶然听见同事们在议论这部剧,“内容过于真实,引起极度不适……”一个同事说,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母亲,把自己的女儿逼成了抑郁症,最后跳海了。”也许这样的总结过于片面,但带着好奇心,我也开始关注了这部剧。而最让我动容的,莫过于那一个个“强硬而自闭的中国父母”。

剧中的3个家庭,父母都纷纷遭遇中年危机,突如其来的变故,比如失业、重疾等。有的父母选择隐瞒孩子,有的父母则开诚布公,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家庭正在经历,且未来会经历什么。

剧中的方家父母,是标准的“虎妈猫爸”,崇尚民主自由。夫妻二人突然面临失业危机,却依然不甘孩子平凡度一生,为了保障儿子和外甥的高考默默付出了很多。

“女儿奴”的乔家,妈妈对女儿窒息般的关爱,成了压倒骆驼的一根根稻草。离婚之后,她将所有的一切都压在女儿身上。那句“我只有你了”,每说一次,都像一把利剑,戳破母女之情。

高干家庭的季家,区长爸爸是个好官,也想和儿子回归正常的父子关系,但6年的分别让父子俩几乎成了陌路人。他只能笨拙地爱着儿子,却迟迟不得要领。

有人说,《小欢喜》之所以迅速走红,就是因为每个人在剧中都仿佛看到了父亲、母亲熟悉的面容。在传统教育中成长起来的父母们,很难去真正捕捉到亲子关系中的“和谐",get不到孩子需要的那个点。以至于,父母做的再多,似乎也是徒劳,甚至做多错多。

就像宋倩在离婚之后,几乎将所有的精力、时间都放在了英子身上。而她在英子房间布置的那面玻璃窗,传神地把女儿如坐牢笼的感受跃然荧屏。也许她永远不会知道,压死英子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而面对英子跳海前大声喊出的那句“我只是想逃离你”,宋倩感受到的更多是震惊,还有不解和委屈。

成长这件事,只会迟到,却永远不会缺席。

英子的讨好与妥协,背后是对宋倩撑起一个家的心疼。宋倩的步步紧逼和强势控制,是对英子的扭曲的爱。这样的亲子沟通与互动模式,让英子一步步走向抑郁的深渊。

很多人都在茶余饭后议论宋倩这个角色,甚至有人直指问题的核心——宋倩的控制欲。但试想,是什么把我们的父母变成了充满控制欲的“怪物”?

初为人父母,没有经验,每个人都是在当着父母的时候,逐步学会如何做父母的。中国式的教育,让绝大多数父母都陷入两极的恶性循环——要么过度保护、过度控制,孩子无法真正的在心理上独立成长;要么过度放养、过度自由,使孩子在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都只能按照自己的方法和意愿去解决。

我们是否在繁重的生活背后,认真关注过自己和孩子的心理状态?是否认真想过,如何使孩子真正的心理独立?

英国心理学家希尔维亚·克莱尔说,“世上所有的爱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所以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越早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你的教育就越成功。"

明白距离和独立,是一种人格尊重。但在宋倩心里,她对英子的爱就是,“你必须按照我说的做,因为我都是为了你好。”

当英子真正想独立的时候,她也失去了勇气。

以爱之名,进行非爱的掠夺,让越来越多的父母变得强硬而“自闭”,活在自己认为的爱当中。毫无原则的爱、有诸多条件的爱,最终因为孩子想独立的心而被击碎、瓦解。

在抚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给了孩子很多,自己也收获了很多。在爱孩子的同时,是否先认真和孩子沟通一下,什么是他们所需要的爱,而不是我们认为的爱?

正如当下最流行的“明体”所说——“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也许《小欢喜》就是在告诉我们,给予孩子合适的爱,才是最爱的表现吧!

*本文版权均属腾讯医典所有,如需转载请留言,经允许后方可转载,并在文首注明来源、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