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五体之——隶书

 看书童 2019-09-02

继篆书之后,是隶书的发展时期,今天我们就从秦汉隶书及清代隶书做个简要介绍,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隶书取代小篆

小篆线条圆转,行笔力量、速度均匀,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复杂,在日常书写使用时不得不采用简化的方式来达到便捷的目的。由此产生的秦国文字的俗体字,就是隶书产生的基础。

小篆《峄山碑》

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隶书《曹全碑》

隶书概述

隶书起源于战国,孕育于秦国,形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复兴于清代。隶书给人的感觉是扁平的,原因在于它的撇、捺、横写的较长,但字的长短、大小一定要根据点画多寡来安排,才能符合自然美的法则,这就是因字赋形。

隶书以其形制可以分为“碑隶”和“简隶”。顾名思义,“碑隶”是指镌刻在碑石上的隶书,“简隶”则是书写在简帛上的隶书,前者以厚重蕴籍见长,后者则更体现出书写的韵味。

秦代隶书

秦代统治时间只有短短十五年,传世隶书作品并不多,以出土于湖北云梦的《睡虎地秦简》为代表。这些秦简文字被称之为“古隶”,是早期的隶书形态,是日常书写的表现。

从笔法上来看,《睡虎地秦简》已经把标准篆书中的圆转笔画转变成方折平直的笔画,字形的横势也得到了增强,一些原来在篆书中较为复杂的部分也得到了简化处理,的确比篆书的书写要便利很多。因为这并不是隶书的成熟体,所以还有一些不稳定,在某些地方往往似篆非篆,似隶非隶,却也颇有一番趣味。

《睡虎地秦简》

汉代隶书

古隶经过整理与美化,形成左右撇捺分明,向背开张的汉隶。汉隶因它外形如“八”字而又称为“八分”书,它的最大特点是以方折的笔画,解散了篆书圆转的笔画,并以左右分张的体势蕴含了强劲雄健的内张力。

汉隶是以数量众多、品类各异、审美意趣浓厚、书刻时间集中为特色的一个书体。清代王澍在《虚舟题跋》中曾说过一段值得玩味的话;“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汉隶一碑一奇,绝不是夸张语,每块汉碑都有它独特的风貌。

汉碑分为庙堂碑石与摩崖石刻两大类:

庙堂碑石有:《乙瑛碑》、《礼器碑》、《张迁碑》、《曹全碑》等;

摩崖石刻有:《石门颂》、《西狭颂》等。 

01

庙堂碑石

《乙瑛碑》,刻于东汉永兴元年,原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上记载鲁相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

此碑结体方正,骨肉停匀,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 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

《乙瑛碑》

《礼器碑》,刻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事。碑书苍劲有力,古茂渊雅,庄重中透露出秀丽洒脱的气息。笔法瘦硬而强健,波磔挑笔其提按的幅度非常大。

《礼器碑》

《张迁碑》,亦称《张迁表颂》。东汉中平三年刻立,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碑文记载了张迁及其祖先张仲、张良、张释和张骞的功绩,并涉及黄巾起义军的有关情节,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此碑是方笔的典型。《张迁碑》古朴淳厚、雄强大气,堪称汉碑中此类风格的代表作。该碑用笔以方为主,许多笔画棱角分明,笔画之间粗细对比并不强烈,而笔笔饱满,字内布白较少,厚重感、体积感较之其他汉碑尤为明显。每个字所占用的空间也较为匀称,该碑在结体上以扁方为主,构字形态独特。

《张迁碑》

《曹全碑》刻于灵帝中平二年,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东汉王敞等人为郃阳令曹全(字景完,敦煌效榖人)纪功载德的碑刻。

此碑以圆笔为主,在起收笔时藏头护尾,折笔处圆转不露硬角,蚕头雁尾夸饰,捺笔放纵,波磔分明,使笔意得到了自由的宣发。其字形扁平、中宫紧缩,又使它在平稳中见流动。整篇文字清新秀逸、妍媚婉约,使人联想起少女翩翩起舞、春风拂柳等自然的美态。

《曹全碑》

02

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是刻在悬崖陡壁上记录功绩的文字。由于崖壁的凹凸不平,因此刻字就要根据它的山势进行布局,从而使这种刻字在章法上参差错落而又有一种天然形成的意趣,在线条的处理上注意把握大的效果而不是精细的雕琢。

《石门颂》,又称《杨孟文颂》,刻于桓帝建和二年,位于陕西襄城襄斜谷石门崖壁,现藏于汉中博物馆。《石门颂》歌颂了东汉汉顺帝时的司隶校尉、犍为(今属四川乐山)人杨孟文“数上奏请”修复褒斜道的事迹。

《石门颂》被誉为“隶中之草”,并不是指隶书中的草体,而是因为它写的豪放不羁,用笔圆劲放纵,飘逸多姿,结体洒脱自然,奇肆横溢,富有勃勃的生机。

《石门颂》

《西狭颂》又称《李翕颂》,刻于东汉灵帝建宁四年,刻在甘肃成县天井山,内容记述了东汉武都郡太守李翕的生平和率众开西峡道的政绩。

字体方正,古朴浑厚、工整雄伟、庄严内敛。虽是摩崖石刻,然而好似有界格,像刻在碑上,不以波磔呈研,尤以气韵胜。篆书的结构在不少字中都有所体现,行气整肃。

《西狭颂》

清代隶书

清代碑学兴起,文人认识到隶书的价值并开始了大量创作,面貌多样,有的从篆书中得到灵感,有的则是以楷书为基础。清代隶书家中成就最突出的,当属伊秉绶。伊秉绶传世的隶书作品有很多,在汉隶的基础上把握其朴实敦厚的特点,简化用笔,裹锋推送,内敛而不失拙趣,超凡脱俗。在隶书这一书体沉寂了这么久之后能有如此的突破,是极其难得。

伊秉绶  隶书

此外,邓石如、赵之谦等亦擅长隶书。邓石如《文心雕龙轴》字形偏方,点画方圆结合,吸收了他篆书创作上的长处,气息浑厚老辣,雁尾的处理颇具特色。赵之谦的隶书起笔较有特色,有一个明显的顿笔动作,结构紧实,利用雁尾的舒展形成飘逸的姿态,耐人寻味。

邓石如 隶书《文心雕龙轴》

赵之谦  隶书

这期我们主要介绍的是汉代隶书,汉隶是我们学习隶书的经典范本,也是我们学习书法的一个基础。学习书法一定要多读经典碑贴,多观察、多思考、多对比,这样我们才能提高审美,学习效率也更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