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倪文东教授访碑游学(12)

 白鹭吟 2019-03-13

陕西汉中博物馆——《石门颂》

倪文东教授访碑——汉中博物馆《石门颂》

汉中博物馆——汉魏十三品展厅

汉中石门遗址——褒谷口

汉中石门遗址——褒斜谷石门石刻遗址

汉中博物馆《石门颂》摩崖石刻原石照片

汉中博物馆《石门颂拓片》局部

雄厚恣放的《石门颂》

    《石门颂》,又称《杨孟文颂》,全称《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汉摩崖石刻。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刻。刻石为长方形,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隶书。汉中太守王升撰文。内容记司隶校尉杨孟文开凿石门通道之事。碑文多为四字一句,押韵可以通读。原石在陕西褒城县东北斜谷石门崖壁,位于石门西壁中部,距石门南口5米多。1967年因修水库,移入汉中博物馆至今。《石门颂》与略阳的《阁颂》,甘肃成县的《西狭颂》,合称为《汉三颂》,书法价值极高,历来受到习隶书者的喜爱。

    汉代隶书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风格多样,变化万千。有的平直方正,雄强茂密;有的舒展华美,烂漫多姿;有的斩截方正,雄厚朴茂;有的端庄典雅,应规入矩;有的奇险峭拔,雄放恣肆。《石门颂》便属于后者,它冲破约束,跳宕奔放,自然烂漫,以奇险取胜,类似简书,给汉隶注入了新的气息和生命,被誉为“隶中之草”。《石门颂》的用笔以中锋为主,如绵里裹铁,力含其中,劲挺有力。结字随意安排,妙趣天成。形体以扁方为主,时有夸张之垂笔,从简书中来,生动多变。因是摩崖石刻,章法在规整中求变化,疏朗而优美,高古苍茫,雄厚奔放,介于汉代碑与简两大体系之间,既具有碑刻之气势和力度,又具有简书的流动放纵。不事雕琢,天真质朴,自然率意。虽为摩崖石刻,却较少森严肃穆,端庄朴厚的庙堂气象,而多了些迭宕野逸的山林之趣,神韵天成。

    清人张祖翼跋此碑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雄厚奔放,正是《石门颂》之特点所在。临习此碑要有胆有识,善悟用笔,掌握好力度,得其雄厚奔放。

汉中博物馆《石门颂拓片》局部放大

《石门颂》拓片本碑帖选

附:

访栈道摩崖遗迹,探汉魏千古书踪

——石门遗址与汉中博物馆考察记(二)

郭名峰

 汉中博物馆“石门十三品”与昨日石门遗址联系紧密,是此地考察重点。走进陈列室,映入眼帘的便是整齐排列的“石门十三品摩崖刻石实物,每一品石刻旁都附有相应拓片,观者可进行石拓对照。按自南向北依序进行观赏:

第一品《石门》摩崖。竖书,高100厘米,宽47厘米,刻于东汉永平年间,书者未知。隶书,单字大小近50厘米,笔力遒劲洒脱,线条厚重,结字疏朗错落,风格雄浑豪迈。字口基本无损,拓片清晰,黑白对比强烈。

第二品《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又称《大开通》,横方形,刻于东汉永平年间。高142厘米,宽288厘米,16行,行6至11字,为现存最早摩崖刻石。书,具笔画平直细劲无波磔,浑朴苍劲,字形扁平,具早期隶书特色,分行布白形式独特,古韵盎然拓片残损不全,字迹仍清晰可辨。

第三品《释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四方形,刻于南宋光宗绍熙五年。高270厘米,宽215厘米,27行,行28字左右,字径56厘米,南宋隶书名家晏袤书。隶书,用笔结字朴茂自然,少华丽雕饰,为宋代仿写汉隶的佳品。拓片总体模糊,部分字迹清晰。

第四品石门颂摩崖。四方形,上正中有一方形小额。刻于东汉建和年间,与《阁颂》《西狭颂》并称汉三颂”。通高261厘米,宽254厘米,额高54厘米,额宽35厘米,题额2行作10字,文22行,行30字左右。额文皆隶书,线条质朴、挺拔峻放,字势雄浑飘逸而具草意,素有“隶中草书”美誉,影响深远

第五品《杨淮杨弼表摩崖。刻于东汉熹年二年。高216厘米,上沿宽67厘米,下沿宽50厘米,7行,行26字左右。隶书,风格极似《石门颂》而更恣肆,笔画波势独特,结体奇崛,独具神姿。在隶书史上声名仅次《石门颂》。

第六品《右扶风李君通阁道》摩崖。刻于东汉永建元年。高75厘米, 宽44厘米,7行,行8至10字,石面漫漶严重。隶书,与《石门》《杨淮》格通而更随意,独具特色

第七品《玉盆》摩崖。竖书,高63厘米,宽103厘米,张良书,但隶势应属东汉书体笔力遒劲,气势奔放,不拘一格。

第八品《衮雪》摩崖。横书。通高67㎝,宽148㎝,字径6.5㎝字迹清晰笔触圆动开张,柔而有力,浑朴苍劲“魏王”款存疑。

第九品《石虎》摩崖。高约100厘米,宽50厘米,隶书,字径30厘米,隶含篆意,用笔凝重利落、厚实遒劲,旁署“郑子真书”,笔画瘦劲,结体停匀。

第十品《李通阁道》摩崖。刻于曹魏景元四年,现馆藏为其残刻,高36厘米,宽24厘米,2行,仅16字,字径2至3厘米。字体在楷隶之间,用笔松散不羁,结体随意不事雕饰,天真烂漫。

十一品《释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题名》摩崖。刻于南宋庆元元年。高145厘米,宽105厘米,21行,行22字左右,署为晏袤书。石面风化驳损较严重,字迹仍可辨识。书风与《释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同,是宋代隶书发展中的重要代表作。

第十二品石门铭摩崖。刻于北魏永平二年。通高175厘米,宽215厘米,27行,行22字,字径5至6厘米。魏体楷书,线条苍劲凝练,笔势变化奇崛,体势跌宕开张,书风舒展超逸。是楷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近代于右任先生曾作诗自言书法得益于此

第十三品《山河堰落成记》摩崖。又名《重修山河堰碑》刻于南宋绍熙五年。通高22厘米,上沿宽510厘米,下沿宽506厘米为陈列室最大石刻16行,行6至9字,共135字字径约六寸隶书。据其笔意推为晏袤用笔横细竖粗,撇捺波挑放纵俊爽,字形宽博平稳,方正舒展,富于动感变化,兼具汉魏的雄强厚重、唐楷的规整严谨和宋人的流美俊逸,堪称宋隶佳品

石门十三品”蕴含着隶书由古隶汉隶魏书宋隶的演变历程,历来深受众书家推崇珍爱,在国外享有盛誉,如,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著名书家种谷扇舟在汉中题辞“汉中石门,日本之师

结束汉中博物馆的考察,在返程途中,脑海依然浮现着那一件件金石书法古迹,感念那些被多少文人、艺术家牵挂的仍在褒水之中的其他石刻,感叹褒谷石门实在个天然博物馆和文化宝库,是中华文脉的重要部分。抚今追昔,我们应在今后的实际行动中潜心研究传统经典,将坚韧顽强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气格世代相传、发扬光大

(郭名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倪文东教授的访问学者,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副教授)

弘扬传统文化   传播书法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