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光老尽 故人千里 柳永《诉衷情近》审美赏析

 江山携手 2019-09-02

大家都知道,柳永是“奉旨填词”的一位具有成就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首《诉衷情近》是词人在漫游江南时所作的一首思念故人的词。全词如下: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悴。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词的上片描写秋景。词人写道:“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 “伫”即久立。意思是说,雨晴之后,盛夏暑气已消,天高气爽,于是,词人登上江楼远望。,词人首先写在美好时光中登楼远望。那么,词人望到什么?接着写道:“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这是词人远望所见景色。在词人所见中,山水是美丽的。上句的写江水,词人用了“澄明”,就表现了秋水清澈的特点,“生光”就是指秋水在秋风中波浪粼粼,在落日照耀下闪烁。接着的下句写山,词人所见的远处是层层叠叠而苍翠的山,是在夜幕下高耸似入云端的山。其中的“暮山”中的“暮”暗示了词人登山的具体时间。

接着写道:“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向晚”即傍晚。如,唐代李颀在《送魏万之京》中写道:“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宋代张元干在《兰陵王》写道:“绮霞散,空碧留晴向晚。”唐代的李商隐 登乐游原》写道:“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里,柳永在上面描写山水的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描绘江上秋晚的景色。其中,“遥认”即远远认出。因为词人“伫立江楼”,眺望中渐渐辨认出较远的景物来。其中的“断桥”、“幽径”、“渔村”、“孤烟”几个意象很有意蕴。首先,让我们想起“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曲径通幽处”(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大漠孤烟直”(唐代王维《使至塞上》)的诗句,这些诗句都是表现寂寞孤寂的。而词人柳永借此意象,并结合起来形成的境界,不但描绘出了临近黄昏时江上秋色的景色,而且这江日暮秋景色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的感受,为自己抒发情感营造了凄清的氛围,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过片“残阳里”,以“残阳”的意象承“向晚孤烟起”而启下。“残阳”就是夕阳。在诗歌中,往往借以表现凄清的环境和孤独寂寞的情怀。这里,词人不但表明了“伫立江楼”很久,而且从景物的描写转入到情感的抒发。

词人接着写道:“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 “脉脉”即凝视的样子。《古诗十九首》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后多用以示含情欲吐之意。“黯然”是指阴暗的,心怀沮丧,情绪低落的样子。这里,词人触景伤情,伤别情绪油然而生。其中的“如醉”就表现离愁别绪的已经叫人难以自拔了,无尽的离愁已使人如未饮先醉了,如果再“借酒消愁”一定是“愁更愁”了。这黯然情绪是怎样产生的呢?词人接着写道:“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 其中的“故人”,对于词人来说,也许就是在京都相识的青年歌妓。我们知道,词人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这里,词人从“秋光老尽”感受到人生迟暮之感,从“故人千里”感受到的客处异乡所生的怀人的伤别意绪。这就充分说明了,悲秋伤感之情绪源于现实处境。所以,在无奈之下,词人最后写道:“尽月空凝睇。”(有的版本为“尽日空凝睇”,我持“尽月”) “尽月”就是“竟月”。“竟”即终了,完毕也就说,月亮都下去了。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有:“竟月默默在此。”空”即天空。“凝睇”即凝视,或者注视。也就是说,月亮都下山了,我还在这里注视这远方的天空。可以说,词人借助“竟日空凝睇”的神态描写,不但把自己无奈的处境表达出来,而且更加含蓄地表现了对故人思念之情。(这一句还有很多解法,此处仅仅是自己的理解。)

在艺术上,这首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结构工巧。上片写秋景,凄美动人,而下片写思情,哀婉感人,前后自然衔接,自成一体。

其次,意象鲜明。词作中的意象鲜明,很有情绪特点。比如,“断桥”、“幽径”、“渔村”、“孤烟”几个意象,都很有乡村的特点,同时,也很好表现出了幽静、凄凉的秋景。

再次,词语对应

词作者,词语的运用对应明显。如“伫立”对“静倚”,“暮山”对“暮云”等。在各自的对应中,不但把前后照应起来,而且情感意脉贯穿全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