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寺:原名翠微宫,位于西安长安区沣峪滦镇南浅山上的黄峪填充村,是唐太宗李世民避暑养病的离宫,始建唐代初年,唐贞观十年废,贞观二十一年重修,名曰翠微宫。元和中年改为翠微寺。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因病死于翠微宫,据传唐太宗驾崩的先天晚上还和玄奘三芷法师在宫谈了许久,太宗死后高宗李治在公卿拥戴下宫内含风殿登基,翠微宫笼山五苑,宫北开门日云霞门,有翠微殿、太子宫、含风殿、宫西开金华门有安善殿,冀州进士张昌龄五期作《翠微宫颂》,唐人《题故翠微宫》诗,翠微寺倒株松?可见当时翠微寺是十分壮观的。后来大诗人刘禹锡无有一道《翠微寺有感》,描写唐太宗游幸时的情景(吾王昔游幸,离宫云院开,朱旗迎夏早凉轩避暑来,汤饼赐都尉,寒冰颂上才,龙颜不可望,王座生尘埃)。 ![]() 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终南山沣峪沟内的黄峪寺村 在西安市长安区终南山的沣峪口入山10里处一东向溪谷曰“高鞭子”,这里溪流潺潺,山野秀美。穿林转山绕梁10里,便到达黄峪寺村,田园青,周山秀,花树美艳,踏落叶清风,穿丛林石径,听自在鸟鸣,与山野溪流亲近,北国风光多锦绣,万物霜天竞自由……? 据历史考证,李世民的翠微宫建筑群应在沣峪5公里东侧阔台形地带,该处上方有一小村庄名黄峪寺即是。唐代诗人温庭筠《题翠微寺》诗所说:“要看山光如泼黛,更须留待雨晴时。南山深锁翠微宫,寺在山南十里东。” 黄峪寺原属长安县内苑乡辖地,现在属长安区滦镇街道管辖,曾因唐太宗翠微宫下苑得名内苑,唐代在此建有翠微宫,是显赫一世的历史人物唐太宗李世民临终之地。 ![]() 黄峪寺古树见证这里沧桑的历史 长期以来对于李世民临终时的具体地点至今都没有找到。由于李世民病死在长安之外,当时出于稳定局势,密不发丧,翠微宫在何处,没有过明确记载。 现在说黄峪内一个名叫黄俗寺的小村,唐翠微宫遗址就在这一带。是因村南有金沙泉为证。现泉下有一条溪流自峪上游流下,下游就是今天流过滦镇的金沙河,在高桥西侧归人潏河。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写过《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山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见寄》诗:“初登翠微宫,复憩金沙泉。践苔朝露滑,弄波夕月圆。饮被石下流,结萝宿溪烟。昆湖梦绿水,龙驾空茫然。”诗中所说终南山翠微寺和金沙泉即在此峪内。茫然的龙驾当然指太宗李世民,此水即西向流往昆明湖。按诗中语气,翠微宫应在今金沙泉的下方。 ![]() 黄峪寺 ![]() 唐代翠微宫遗址 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高祖在此峪建太和宫作为夏宫避暑。谷口外就成了内苑,禁止人们通行,就是现在峪口外的内苑村一带,土地大部为今西安野生动物园所占。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太宗李世民嫌禁内烦热,应公卿请求,将太和宫扩建为翠微宫,由将作大匠阎立德主持,增大规模。其北门称云霞门,朝殿曰翠微殿,寝殿称含风殿。工程历年余,李世民于次年四月住进翠微宫。唐人刘禹锡《翠微宫有感》诗,描绘太宗在翠微宫时的盛况:“吾王昔游幸,离宫云际开。朱旗迎夏早,凉轩避暑来。金阙齐两山,玉宇浮云排。汤饼赐都尉,寒冰颂上才。” 李世民去世后,翠微宫为唐王朝贵族所忌讳,不再愿来此避暑,遂将宫殿改为翠微寺,人们俗称皇谷寺。然而寺院也没有人来上香朝拜,于是便衰落损圮。诗人刘禹锡曾写《过翠微寺》诗:“翠微寺本翠微宫,亭台楼阁几十重。天子不来僧又去,樵夫时倒一棵松。”描写翠微寺衰落后樵夫砍伐松树的情况。 李白来时翠微宫也是一片荒凉,他由此峪回来时所写另一首《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却顺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此后“翠微”一词常常带有没落、伤感的情调。 金人赵闲闲诗《翠微寺》也说当年翠微宫遗址。诗曰:“南山深处翠微宫,寺在南山十里东。抵径朝来衣袖湿,不知身在翠微中。” ![]() 明代宾竹道人的"翠微山"碑,该碑现存黄峪寺 黄峪一带山岭名翠微山,顶峰名叫白脑,海拔1515米。峭壁呈白色,冬季积雪如冠,分外壮丽。明代八嗣秦王朱诚泳曾来这里寻访翠微宫古迹,他在《吊翠微宫》诗中说:“翠微深人翠微宫,避暑当年说太宗。吊古不须增感慨,凭高聊复将笑容。千章古木苍烟合,数尺残碑碧鲜封。独喜满怀吟兴时,参天花朵玉芙蓉。”当时这里还有残碑断阶和高大的玉兰树。 ![]() 黄峪寺村的冬天美景 据《长安县地名志》中引清代灵感寺长老慧禅在《闲嚼集·黄谷寻翠微寺遗迹》诗中说:“金沙河连金沙泉,几户人家几炊烟。青苔埋没柱石基,牧儿时拾残玉环。忽见旌旗满山谷,凝看金阙高九天。一代君王今何处,依稀绿水伴青山。”他走访黄谷时见到柱基石,并有牧儿拾到残玉环。对一代君王(显然指李世民)临终处感慨不已。慧禅长老想像到当年翠微宫盛况,然而名声显赫的太宗只是历史过客,绿水青山才是依旧。诗中已将此峪写为黄谷,黄谷本名皇谷,近代才谐音写为黄峪,小村皇谷寺也谐音为黄峪寺了。 八月,甲子,立皇孙忠为陈王。 己巳,上行幸灵州。 江夏王道宗兵旣渡碛,遇薛延陀阿波达官众数万拒战,道宗击破之,斩首千余级,追奔二百里。道宗与薛万彻各遣使招谕敕勒诸部,其酋长皆喜,顿首请入朝。庚午,车驾至浮阳。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多滥葛、思结、阿跌、契苾、跌结、浑、斛薛等十一姓各遣使入贡,称:“薛延陀不事大国,暴虐无道,不能与奴等为主,自取败死,部落鸟散,不知所之。奴等各有分地,不从薛延陀去,归命天子。愿赐哀怜,乞置官司,养育奴等。”上大喜。辛未,诏回纥等使者宴乐,颁赉拜官,赐其酋长玺书;遣右领军中郎将安永寿报使。 壬申,上幸汉故甘泉宫,诏以“戎、狄与天地俱生,上皇并列,流殃构祸,乃自运初。朕聊命偏师,遂擒颉利;始弘庙略,已灭延陀。铁勒百余万户,散处北溟,远遣使人,委身内属,请同编列,并为州郡;混元以降,殊未前闻,宜备礼告庙,仍颁示普天。” 庚辰,至泾州;丙戌,踰陇山,至西瓦亭,观马牧。九月,上至灵州,敕勒诸部俟斤遣使相赍诣灵州者数千人,咸云:“愿得天至尊为奴等天可汗,子子孙孙常为天至尊奴,死无所恨。”甲辰,上为诗序其事曰:“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公卿请勒石于灵州;(灵州——北魏置,治薄骨律镇(今宁夏灵武西南)。北周改州洽名为回乐县。隋唐为灵州灵武郡。唐为朔方节度使治所。宋属西夏。元为灵州。民国为灵武县。)从之。 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宋公萧瑀,性狷介,与同寮多不合,尝言于上曰:“房玄龄与中书门下众臣,朋党不忠,执权胶固。陛下不详知,但未反耳。”上曰:“卿言得无太甚!人君选贤才以为股肱心膂,当推诚任之。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朕虽不能聪明,何至顿迷臧否,乃至于是!”瑀内不自得,旣数忤旨,上亦衔之,但以其忠直居多,未忍废也。 上尝谓张亮曰:“卿旣事佛,何不出家?”瑀因自请出家。上曰:“亦知公雅好桑门,今不违公意。”瑀须臾复进曰:“臣适思之,不能出家。”上以瑀对羣臣发言反复,尤不能平;会称足疾不朝,或至朝堂而不入见。上知瑀意终怏怏,冬,十月,手诏数其罪曰:“朕于佛敎,非意所遵。求其道者未验福于将来,修其敎者翻受辜于旣往。至若梁武穷心于释氏,简文锐意于法门,倾帑藏以给僧祗,殚人力以供塔庙。及乎三淮沸浪,五岭腾烟,假余息于熊蹯,引残魂于雀鷇,子孙覆亡而不暇,社稷俄顷而为墟,报施之征,何其谬也!瑀践覆车之余轨,袭亡国之遗风;弃公就私,未明隐显之际;身俗口道,莫辨邪正之心。修累叶之殃源,祈一躬之福本,上以违忤君主,下则扇习浮华。自请出家,寻复违异。一回一惑,在乎瞬息之间;自可自否,变于帷扆之所。乖栋梁之体,岂具瞻之量乎!朕隐忍至今,瑀全无悛改。可商州刺史,仍除其封。”(心神不定,更年期反应,退休为好) 上自高丽还,盖苏文益骄恣,虽遣使奉表,其言率皆诡诞;又待唐使者倨慢,常窥伺边隙。屡敕令勿攻新罗,而侵陵不止。壬申,诏勿受其朝贡,更议讨之。 丙戌,车驾还京师。 冬,十月,己丑,上以幸灵州往还,冒寒疲顿,欲于岁前专事保摄。十一月,己丑,诏祭祀、表疏、胡客、兵马、宿卫,行鱼契给驿、授五品以上官及除解、决死罪皆以闻,余并取皇太子处分。 十二月,己丑,羣臣累请封禅;从之。诏造羽卫送洛阳宫。 戊寅,回纥俟利发吐迷度、仆骨俟利发歌滥拔延、多滥葛俟斤末、拔野古俟利发屈利失、同罗俟利发时健啜、思结酋长乌碎及浑、斛薛、奚结、阿跌、契苾、白霫酋长皆来朝。(上合组织)庚辰,上赐宴于芳兰殿,命有司厚加给待,每五日一会。 癸未,上谓长孙无忌等曰:“今日吾生日,世俗皆为乐,在朕翻成伤感。今君临天下,富有四海,而承欢膝下,永不可得,此子路所以有负米之恨也(汉刘向《说苑·建本》:“子路(亦称仲由)曰:‘负重道远者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者不择禄而仕。昔者由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指粗陋的饭菜),而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没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愿食藜藿为亲负米之时,不可复得也。’”)。诗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柰何以劬劳之日更为宴乐乎!”因泣数行下,左右皆悲。(这是对生日的准确认识,所谓我之生日,娘之苦日) 房玄龄尝以微谴归第,褚遂良上疏,以为:“玄龄自义旗之始翼赞圣功,武德之季冒死决策,贞观之初选贤立政,人臣之勤,玄龄为最。自非有罪在不赦,搢绅同尤,(插笏于绅。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搢绅,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一般都称之为缙绅。)不可遐弃。陛下若以其衰老,亦当讽谕使之致仕,退之以礼;不可以浅鲜之过,弃数十年之勋旧。”上遽召出之。顷之,玄龄复避位还家。久之,上幸芙蓉园,玄龄敕子弟汛扫门庭,曰:“乘舆且至!”有顷,上果幸其第,因载玄龄还宫。 太宗贞观二十一年(丁未,公元六四七年) 春,正月,开府仪同三司申文献公高士廉疾笃;辛卯,上幸其第,流涕与诀;壬辰,薨。(高士廉(575年-647年),名俭,字士廉,以字行,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唐初宰相,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唐太宗文德皇后舅父。高士廉早年曾是隋朝的治礼郎,因受斛斯政牵连,被贬为朱鸢主簿,被交趾太守丘和委任为司法书佐。武德五年(622年),高士廉归唐,被任命为雍州治中,后协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升任侍中,封义兴郡公。贞观五年(631年),高士廉任吏部尚书,进封许国公。后奉命编撰《氏族志》,加封同中书门下三品。贞观十二年(638年),改封申国公,世袭申州刺史,不久又升任尚书右仆射。贞观十九年(645年),高士廉任太子太傅,辅佐皇太子监国。贞观二十一年(647年),高士廉病逝,追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文献,陪葬昭陵,后又追赠太尉。)上将往哭之,房玄龄以上疾新愈,固谏,上曰:“高公非徒君臣,兼以故旧姻戚,岂得闻其丧不往哭乎?公勿复言!”帅左右自兴安门出。长孙无忌在士廉丧所,闻上将至,辍哭,迎谏于马首曰:“陛下饵金石,于方不得临丧,柰何不为宗庙苍生自重!且臣舅临终遗言,深不欲以北首、夷衾,辄屈銮驾。”上不听。无忌中道伏卧,流涕固谏,上乃还入东苑,南望而哭,涕下如雨。及柩出横桥,上登长安故城西北楼,望之恸哭。(情深义厚) 丙申,诏以回纥部为瀚海府,仆骨为金微府,多滥葛为燕然府,拔野古为幽陵府,同罗为龟林府,思结为卢山府,浑为皋兰州,斛薛为高阙州,奚结为鸡鹿州,阿跌为鸡田州,契苾为榆溪州,思结别部为蹛林州,白霫为寘颜州;各以其酋长为都督、刺史,各赐金银缯帛及锦袍。敕勒大喜,捧戴欢呼拜舞,宛转尘中。及还,上御天成殿宴,设十部乐而遣之。诸酋长奏称:“臣等旣为唐民,往来天至尊所,如诣父母,请于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一道,谓之参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驿,各有马及酒肉以供过使,岁贡貂皮以充租赋,仍请能属文人,使为表疏。”上皆许之。(世纪交通工程)于是北荒悉平,然回纥吐迷度已私自称可汗,官号皆如突厥故事。 丁酉,诏以明年仲春有事泰山,禅社首;余并依十五年议。 二月,丁丑,太子释奠(释奠是古代在学校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出自《礼记·王制》。)于国学。 上将复伐高丽,朝议以为:“高丽依山为城,攻之不可猝拔。前大驾亲征,国人不得耕种,所克之城,悉收其谷,继以旱灾,民太半乏食。今若数遣偏师,更迭扰其疆埸,使彼疲于奔命,释耒入堡,数年之间,千里萧条,则人心自离,鸭绿之北,可不战而取矣。”上从之。三月,以左武卫大将军牛进达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右武候将军李海岸副之,发兵万余人,乘楼船自莱州泛海而入。又以太子詹事李世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右武卫将军孙贰朗等副之,将兵三千人,因营州都督府兵自新城道入。两军皆选习水善战者配之。 辛卯,上曰:“朕于戎、狄所以能取古人所不能取,臣古人所不能臣者,皆顺众人之所欲故也。昔禹帅九州岛之民,凿山槎木,疏百川注之海,其劳甚矣,而民不怨者,因人之心,顺地之势,与民同利故也。”(导水导民同,因势利导) 是月,上得风疾,苦京师盛暑,夏,四月,乙丑,命修终南山太和废宫为翠微宫。 丙寅,置燕然都护府,统瀚海等六都督、皋兰等七州,以扬州都督府司马李素立为之。素立抚以恩信,夷落怀之,共率马牛为献;素立唯受其酒一杯,余悉还之。 五月,戊子,上幸翠微宫。冀州进士张昌龄献翠微宫颂,上爱其文,命于通事舍人里供奉。 初,昌龄与进士王公治皆善属文,名振京师,考功员外郎王师旦知贡举,黜之,举朝莫晓其故。及奏第,上怪无二人名,诘之。师旦对曰:“二人虽有辞华,然其体轻薄,终不成令器。若置之高第,恐后进效之,伤陛下雅道。”上善其言。(对文人的偏见) 壬辰,诏百司依旧启事皇太子。 庚辰,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羣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寘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唐太宗对自己进行总结了)顾谓褚遂良曰:“公尝为史官,如朕言,得其实乎?”对曰:“陛下盛德不可胜载,独以此五者自与,盖谦谦之志耳。”(甘做人梯;扬长避短;各得其所;虚心纳谏;民族一家,此为贞观之治要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