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惊艳唐卡事 在许多人的眼里,青藏高原的唐卡充满了神奇的魅力。这不奇怪,专家从史料中发现:自明末延续至整个清代,中国的列位帝王都喜欢把玩唐卡,后宫丽人对唐卡更是偏爱到如醉如痴的程度。 清初时,进入皇宫的精品唐卡,在青藏高原的收藏价码已经达到“每掌心之方寸,皆以纯金九至十锭计纳”(据《青府历事·清》)。当时,一锭纯金的体积高二寸、宽一寸、厚半寸,而“每掌心”系指三寸见方的面积。由此推算:现在全球最具代表性和主流影响力的热贡唐卡,其收藏价格远未达到历史的高点,收藏与增值的空间显而易见。 “唐卡”是藏语,它最初描述的是一种藏民族的宇宙观。“唐”表示从一个点向无尽的空间放大和扩展,并一直运动不息;“卡”表示对这个空间一直在进行填充,使之充满吉祥和美好。了解这一文化内涵,是收藏唐卡的切入点。 唐卡的象征意义有两个:一是指平坦如砥的供案;二是指吐蕃王朝时期的颁诏。现在,唐卡专指藏秘卷轴画。 早期的唐卡,是藏传佛教密宗修行的专用圣物,绝非一般人所能拥有。当时,修行层次较高的僧人,在闭关的环境里,通过对特定唐卡的秘密观想,开慧觉悟,以助修成正果,这一修行方式延续至今,对南亚和东南亚许多佛教国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唐卡因此成为国际性的收藏品种。 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唐卡,起源于吐蕃王朝时期的各大寺院。从那个时期开始,青藏高原的僧人在讲经说法时,就悬挂起佛教故事画,以此向人们传播佛教道理。之后,唐卡开始从寺院向大众普及。在民间,藏民族游牧于雪域大地,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把唐卡展开,就可进行观想和祈祷,唐卡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庙堂。 700多年前,在现今的青海省热贡地区涌现出一大批画师和艺僧。他们携带着自制的画具和独特颜料,走遍了祖国大地,也为世界许多地方的寺院和民间绘制了大量佛教艺术珍品,在全球赢得了极高声誉,各国对热贡唐卡的收藏,大多起源于这一时期。 一代代热贡人都以自己拥有精湛画艺为荣。斗转星移,热贡便成为“人人会作画,家家有绝艺”的“世界最大藏族画乡”。 现在,热贡唐卡所固有的珍贵,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唐卡的绘画颜料,在传统上都是按照藏经的规定,采用金银、红珊瑚、绿松石、玛瑙、朱砂、坡兰石等珍贵的宝石级矿物和少量的精蓝靛、唐古特大黄、藏红花等植物颜料配制,颜料之名贵,为世界之最。 热贡唐卡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它包括:择时备料、布面风化、据经起稿、依序细化、着色涂绘、三层叠画、勾勒描金、防腐增辉和开眼装臧。一幅按照传统工艺制作的唐卡,工期少则半年,长则达数年,令人震撼。 热贡唐卡的神秘之处还妙在三大构图之法。应用最多的是中心构图法:它以主要人物为中心,从画面的左上角开始,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围绕中心展开故事情节,画面主次分明,在变化中表现整体和谐。其次是叙事构图法:它多用于绘制连环形式的传记或故事。另外,还有并置构图法:就是在起稿时,在唐卡上均匀地画出一个个方格或圆环,然后,依序填画,它特别适合于分类解析各种事物。 还有一点也必须提及,那就是严格的佛教造型。在绘制唐卡时,画师们都严格地遵循《佛说造像度量经》、《绘画如意宝》、《众佛造像法度》的规定,根本容不得一点背离经典的自我发明和变形。在热贡地区,一直流行着“不懂规矩不动笔,不是佛家不画佛”的说法,其中的道理就在于此。 热贡唐卡十分讲究线条的运用,人们把线描功夫作为评价画师水平高下的最重要标准。唐卡绘制的精细程度已达到“一点千线”,即在一片指甲盖大的面积上,绘制多达1400根线条!这项绝活,目前仅为热贡艺人所独有。 唐卡从内容到用途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的题材包罗万象,有佛教画、传记画、历史画、民俗画、天文历算画、藏医藏药画和人体解剖图等。唐卡具有通史性、趣味性、知识性、宗教性、工艺性等特点,被誉为青藏高原上的“大百科全书”,收藏范围也在进一步扩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