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黄庭坚《清明》审美赏析

 江山携手 2019-09-02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卒于贬所,私谥文节先生。尤长于诗,与苏轼并称“苏黄”。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工书法方面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这《清明》借“清明”之题抒写生者人生观的诗。全诗如下: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首联写道:“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桃李笑”形容桃花、李花盛开。上句写了清明节时桃李欢笑的春之美景,后一句写了荒冢生愁,诗人在对比正,表现了同一节季节两种环境,两种氛围。其中“佳节”与“生愁”在意义和情绪上形成巨大的反差,即大自然的一片生机美好与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凄凉形成了对比,更增添了人们的悲凉情绪。

接着颔联写道:“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蛰”即动物冬眠。诗人抓住了春来时的特点描写了春景。诗人用“雷惊天地”与“雨足郊原”而使“龙蛇蛰”和“草木柔”对照,表现出了春雷唤醒了大地,一切自然之物都刚睡醒,欣欣然,张开了眼,也有在春雨滋润知心之下的小草,也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软软绵绵地铺在大地上的自然景象。其中,“蛰”和“柔”动态地表现出春归大地万物复苏,以及被冬久久封闭的山川已经染绿的春的特点。可以说,这两句共同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为后面抒情达意作了很好的铺垫。

颈联写道:“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其中,“人乞祭余骄妾妇”语出《孟子》中的一则典故。这则典故是说,有一个齐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后,在其妻妾面前夸耀自己,说,有富人请他喝酒。“士甘焚死不公侯” 讲得是在春秋时,志士介子推(春秋时晋人)不贪公侯富贵,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而被烧死的故事。这里的“士”就是指介之推。这里,诗人连用两个典故,前后对比,表现了一样人生,两种境界。我们可以从对比中,感受到诗人对介之推高蹈品格的肯定与赞扬,更主要是诗人通过不同境界的人无论怎样人生,不论贤与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而已的思想。总之,这就是人的归宿,都是人不可回避的结局,不会有等级和贤与愚之分,也许这就是上天的公平。

所以,诗人在尾联中写道:“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是”即对,正确。“蓬蒿”是“茼蒿”的俗称,这里指杂草。在结尾中,诗人生发疑问——蓬蒿荒丘,遗骨一丘,经过千载万世,又有谁知其中谁是贤,谁是愚?其中,“知谁是”的反问中,不但强调了诗人贤愚千载共一丘的思想,也浸透着诗人对那些贤愚不分的满腔愤懑。其中的“共”字,就很好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同时,诗人以景做结,不但照应了“野田荒芜自生愁”之意,也更加表现了诗人对生死的感悟,更加表现了诗人因贬谪失意而心灰意懒的情绪。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人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比如,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又如,颔联先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其次,典故手法的运用

典故在诗歌中是有助于增强其内涵,也有助于提高其表情达意的含蓄性,是诗歌更具审美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