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家诗(一百零六)——清明(黄)

 童蒙弘文馆 2021-01-25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欣赏千家诗的七言律诗部分。今天,我们要来鉴赏的是来自于北宋诗人黄庭坚的一首《清明》。那关于这首诗的作者黄庭坚,我们在前面的课程里已经有过比较详细的介绍,知道他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在各方面都有着比较突出的成就。题目“清明”,也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咱们这个系列中了,顾名思义,就是以清明节为主题的一首诗。我们直接来看诗的内容。

先看首联“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桃李笑”是形容桃李之花盛开,这里是拟人手法。所以,这两句的意思就是说,清明佳节,桃花李花竞相绽放,有如美人的笑脸一般,但田野中那些长满杂草的荒凉坟墓却只能令人感到凄凉忧愁。

再来看颔联“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蛰(读作‘哲’)”是动物冬眠的意思。“郊原”即郊外的原野。“柔”这里指草木的新芽无比的柔嫩。所以,这两句要表达的含义就是,春雷震动天地,惊起了还在冬眠中的龙蛇,丰沛的雨水滋润着郊外的原野,使得草木的新芽都无比的柔嫩。

接着看颈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祭余”是指祭祀用过的食物。“骄”合理是炫耀、夸耀的意思。“妾”即小老婆。“妇”是妻子。“士”旧指读书人。“甘”是甘愿的意思。“不公侯”这里是不做公侯的意思。这两句诗其实是直接用了先秦时期的两个典故,第一句的意思是说,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个妻子和一个小妾,他每天出门,都酒足饭饱而归,对他的妻妾炫耀是富贵人家请客。妻妾有些怀疑,所以有一天就偷偷的尾随他,结果发现,她们的丈夫是到坟地里向那些上坟的人乞讨剩余的酒食吃,回到家却向她们来摆谱夸耀的故事。而第二句所描述的就是介子推拒绝晋文公的邀请而被烧死在绵山的故事,也就是寒食节起源的传说,我们在前面的课程中也已经有过非常详尽的介绍了。诗人在这里用这两个典故,主要是为了对这两种品格进行对比。

最后看尾联“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是”这里是对、正确的意思。“蓬蒿(读作‘hao一声’)”是杂草的意思。“共”这里是都是的意思。“丘”即土坟。那这两句所要告诉我们的意思就是,虽然上面提到的那两个人一个贤能,一个愚蠢,但千年之后,又能有谁知道呢,现在留下来的都是这满眼望去几乎一模一样且长满杂草的荒茔土坟罢了。

我们看,清明佳节本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美好时节,就连本诗的第一句都似乎在感叹桃李竞艳的缤纷绚丽,一切都仿佛无比的美好。但紧接着,诗人便给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的大反转,从花团锦簇一下子跳到了野田荒冢,这种凄冷荒芜的景象,自然只能带给人们忧愁和颓然了。而再往下写,诗人索性将这种强烈的对比表现到了一种极致,颔联的两句将春雷震动,春雨丰足,万物复苏的景象描绘的十分形象,极具画面感,为后面那无比颓丧悲凉的景象做了十足的铺垫。清明时节对于民间百姓来说,是一个慎终追远,上坟扫墓的日子,所以,诗人由此,想到了两个极具反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品格和精神,而这本应该是分别被敬仰和唾弃的人格形象,千百年后,留下的却不过都是一样的荒茔土坟,大家最终都不可避免的化成了一抔黄土,那这样的话,无论是贤德还是愚蠢,这些标签又有什么用呢,到如今又有谁还会去在意呢。世间的一切都不过是过眼云烟,既然最终的结果都是如此悲凉凄冷,但又何必去在乎那些虚无的名声呢。当然,不得不说,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绪着实有些过于悲观了,这种思想也太过消极和虚无,这也许与诗人本身的经历有关。但无论如何,面对生活,我们终归还是应当要积极乐观一点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