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然的馈赠与智性的锻造

 安然自得888 2019-09-02

《文艺报》2014年11月14日

 

自然的馈赠与智性的锻造

 

                           罗 麒

       
       翻开李少君的新作《自然集》,或许会有读者错把它当做另一个时代的作品,它没有矫揉造作的“虚情假意”,没有故弄玄虚的文字游戏,殊不知这一份“缺少”恰恰是当下诗坛最难能可贵的质素。
      诗集最突出的优点是表现了纯粹诗人的自然情感。如果打开诗歌流派与诗学主张倡导上成就的遮蔽,不难发现,李少君的诗歌创作绝不逊色于他对诗歌批评的贡献。换句话说,只有一个能写出纯粹诗歌的诗人,才有可能与资格去引导某种新的诗学风向。李少君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接地气”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而“接地气”的根源就在于他是那种自觉并善于最大限度地接受自然的馈赠,而又能将其完整表达和升华的诗人。正如他在《诗歌的草根性时代》一文中所说:“一种自由、自然、自发的诗歌写作出现了,一种日常化的深入普通人生活和心灵深处的诗歌写作出现了,一种由天空而来的诗歌终于接地气了。”他的创作,即是浓缩着这种诗歌生成与滋长过程的范本,对自然文本的深度抒写有着过人之处。
       李少君诗中的“自然”,不仅是生物界单纯的自然之物,更是以自然之物为根源所触发的抒情方式和思想情感。自小“在自然的怀抱里摸爬滚打”的李少君,对于自然界各种细小的现象和情境有着惊人的领悟力,他能在日常景物和身边琐屑中体悟到自然的无处不在,并由此引发出具有克制力的独特情感,洞察自然与人生的微妙关系。如《西湖边》一诗就赋予了本身十分平常的湖边的风以新的意义,并与诗人独特的生活体验达成了契合,一句“我和她的争吵/也一下子被风吹散了”,让风在带来清爽的同时成了诗人情绪的调节者,这种人与自然的融合是浑然的,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蕴藏着情感,内敛凝练,毫不做作。再有《傍晚》中父子间的呼唤、父亲的叹息与傍晚暮色相互交织,深沉的暮色与父子间的深沉亲情相映成趣,父子间没有交谈却仿佛在暮色中留下了千言万语。李少君近期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多是在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之间寻找平衡点,形成个体情感与自然情境相互融合的整体性表达,这种“自然情感”是诗人创作具有较强辨识度的原因,同时也是其一直坚守的诗学诉求。
      作为“生态诗歌”创作群体中的代表性诗人,《自然集》中的诗常会让人们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抽身,向大自然敞开心扉、开声吐气,缓解异乡漂泊的紧张与疲惫,在烦乱的现世中寻找休憩的港湾。如《水府白鹭》中白鹭与隐者相互映衬,共成一卷孤高出尘的古画;《山间》里诗人在山中自在独行,清晨偶遇知音的一份恬淡喜悦;《眺望》中看似漫不经心的洞箫声中等待离人归来的那条小路,无不蕴含着这种情绪机制。李少君的诗在“接地气”的同时又能生发出新意,就归功于他对自然的敏感体悟,这份能力既有天性的成分,又是经锤炼得来,它让诗人能够自然地领受自然的馈赠,情感发乎自然又蕴于自然,成就诗的佳话。
      诗集的第二个优长是充满智性哲人的思想锻造。毫无疑问,李少君的新作《自燃集》并不是一本只写给青年人看的浪漫诗集,他的诗中似乎缺少那种激情勃发的汹涌热情,而是多了一份沉稳与持重,同样真挚的情感在他那里则用了更加理性的表达方式,把情感包裹于智性哲思中,既得了自然情感绵长不露的独特韵致,也让诗作通过信手拈来的平常事物,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妙笔触缔结出高远深邃的人生感怀和大彻大悟的神启意寓,闪烁出智性的光芒。
     《江边》描写的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游水情景,诗人把江边众多鸟儿定为江水的主人,用各自的方式“招呼着天上的、水里的和陆地的宾客”,一副热闹画面的背后是诗人夜里孤独游向江心的身影,恰如众鸟中孤高的白鹭;然而诗人笔锋一转,发出“谁又是这一场景的旁观者”的疑问,视角一转再转,引人遐思,这与卞之琳的《断章》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夜晚,一个复杂的机械现象》描写诗人在异乡酒店过夜时微妙的感受,诸多介乎于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奇思妙想让诗人陶醉,而夜深人静却反倒让诗人醒来,开始注意“窗外空调的骤停复响”,意识到夜晚也是复杂的机械现象。这其中诗人思考的深度是常人难以到达的,这是用理性力量诠释自然的一种大胆尝试。《老年》则是一首笔调沉重之作,它写在诗人与父亲的闲聊中,父亲说起当年战争中的一段苦难往事,故事本身对于命运与人生关系的启发性已经给读者带来震撼,父子间的默契亲情也让人动容,然而全诗最后的点睛之笔“说完,父亲脸上闪过一丝瞬间历尽沧桑的平静/我杯中的热茶也正冷下来……”更让人不得不陷入沉思,这中间对于战争、历史、人性的拷问远远超过字面本身的含义。
      李少君是为数不多的拥有理论自觉的诗人,这种理论自觉不仅帮助他在草根诗学、打工诗歌、新红颜写作、生态诗学等诗学领域颇多建树,也体现在其创作中的自我身份考量,《诗的危险性在于过于平静》就是一首十分特别的作品,诗对诗人自己的身份既有疑问又有回答,从中隐约可以看到诗人对诗歌的现状和未来的思量和担忧,这是有责任、使命感的诗人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诗集的第三个特点是实现了艺术手段的综合调试。《自然集》秉承了李少君的一贯风格,以自然格调和思想深度取胜,但这并不能掩盖其在艺术手段上的可圈可点之处:
       首先是多用散文化的表达方式。李少君擅用随手采撷的诗意,这些来源于平常事物的诗意用平实的语言来表达再合适不过,诗人又能通过平白话语的不凡组合创造诗语,这既要归功于诗人卓越的天分和语感,更是多年遣词造句所练就的非凡的语言驾驭力,而且像《一个老网友的自白》等诗,不惧怕把网络、短信、微博、BBS、QQ等新词带进诗句,这也使李少君的诗能拥有更广大的读者群。其次在意象使用上,常常是几个鲜明独特的象征意象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白鹭和隐士两个意象是比较常用的,前者如《江边》、《水府白鹭》、《黄龙溪之秋》,后者如《青海的一朵云》、《云国》、《隐士》,白鹭和隐士都有高洁傲岸、独来独往的特点,这也是诗人理想中的人生状态,这种状态在诗中又总是被俗务打断,于是写到白鹭与隐士时诗人在艳羡追索的同时也有淡淡的无奈。类似的意象还有月亮、江河、山等等,也都寄托着诗人复杂的情愫与幽思。再次是在结构布局上,对比手法的运用让诗歌的节奏更加明快。如《两代人》是最好的例证,整首诗两部分对比排列,一目了然又意味深长。更多的是某一部分的对比,比如多次出现的马达声与鸟鸣声、老人与青年、梦境与现实等等,都使诗作层次更分明,更具震颤力。
      可以断定,《自然集》仍是李少君“在路上”而非“书斋久坐”的诗,它兼具大智慧,而且更“接地气”,它的问世必将在诗坛激起美妙的涟漪。

 

(《自然集》,李少君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9月第一版,定价:28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