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昔海院历经坎坷 今海大临港崛起

 kskklo 2019-09-02

一、历史背景

自1955年解放一江山、大陈两岛后,消除了国民党对长江口的威胁,于是我国海上运输业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的1957年末,大陆沿海客运航线增至130条,货运量增长1.9倍,新增海轮吨位48%。我国与波兰、捷克合营的远洋运输公司开通了中欧航线,同时正在筹备成立中国远洋运输公司。

1958年全国大跃进形势逼人,需要迅速培养大批航运人才来发展海上运输业。于是交通部同年秋正式下文委托上海海运管理局在上海筹建上海海运学院。于此同时,铁道部、农林渔业部也在上海筹建铁道学院和水产学院。

二、筹建初期

上海海运管理局于当年下半年,先选派副局长王化明为上海海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因不久患重病未到职。后改由局党委副书记张浚兼任上海海院党委书记,又派工会副主席陈智元任建校办公室主任。1959年初,上海市委调上海船厂党委书记徐健任上海海院副院长,遂租用外滩中国银行大楼23层为临时办公室。交通部从大连海运学院抽调陈嘉震教授来沪任上海海院教务长,同来的还有陆子芬教授(数学)、施端履教授(英语)、唐颂三副教授(数学)、何洁贞讲师(数学)、江德藩讲师(电航仪器)、许锡棋讲师(物理)等,又调该院基建科长刘宝巨来沪,主持校园基建。

当年新校舍还未动工,遂照交通部下达的计划,先设立航海系,调上海海运管理局俞颖生老船长任主任。租用外滩桂林大楼第四层为临时教室及学生宿舍,当年秋招收驾驶和轮机两专业新生83名,按时开学。

三、校园设计和基建走了弯路

1958年末,已获上海市城建局的核准,选址在浦东大道1550号 (东西向在民生路和桃林路之间,南北向在浦东大道和沈家弄路之间)的数百亩田地和农舍,须陆续动迁。当时,城建局规划分远近两期征地,先沿浦东大道建造校 舍(主要是教学区);后面一半田地作为远期基建(主要是生活区)。当时,华东建筑设计院的总体设计和前期施工图都已绘制完成,建筑公司也准备在1959年 开工。但是年上半年,徐副院长偕同几位领导,前往大连海运学院和北京几所大学参观访问回来后,经过发复比较、斟酌,认为原自由式总体设计,不及中国传统的 对称式建筑雄伟壮观、气派庄重。于是否定了原来的自由式总体设计,通过交通部再次与市城建局、华东建筑设计院打交道,磨破嘴皮,终于否定了原设计,按对称 式重新筹划。这样便耽误了校园施工的时间,错过了“大跃进”的时机。记得1960年初,曾组织我们到铁道、水产两学院去参观,这时两院的校园已是广宇林立、绿化遍地了。而海院的工地,到1960年才重新复工,至少耽搁了一年工期。同年秋才建成一座教学楼、基础课实验室、实习工厂以及礼堂兼大食堂和两幢学生宿舍。于是便从外滩临时校舍迁入浦东新校,是年秋增设港机系,招收新生两班,并续招驾驶、轮机专业各两班。此时,又采取3个途径筹集师资:一是聘请社会贤达魏文翰、魏文达两位海商法专家和圣约翰大学毕业的几位中年英语教师任教;二是招收当年交大、南大和大连海院应届毕业生作为后续课助教岗位进修;三是自办了一届20多人二年制的数理师资班。

四、贯彻执行“调整”八字方针

1962年,交通部从长航局党委调陈琪同志来上海海院任党委书记,同时上海市委又从华东师大调王华同志,从南京调徐安桂同志来沪任上海海院党委副书记。

上海海院前三年的建校,没有赶上“大跃进”的东风,一鼓作气搞上去。到了1962年, 由于全国连续三年自然灾害降临,以及苏联对华政策的巨变,我国国民经济遭遇很大困难。交通部贯彻调整八字方针,减少了部属院校的投入。停止上海海院原计划 要设立的造船系,同时将其驾驶、轮机、港机等三个专业分别并入大连和武汉两学院。这样,上海海院消减了即将上马的船舶试验池、船舶驾驶、动力、电航等实验 室,以及工科专业各种实验室的巨大投资;同时将大连、武汉两学院的水运管理、水运经济和交通财务等航管专业转入上海海院。专业设置调整后,上海海院不但学 生人数骤减,而且原来培养的一大批航海、港机等学科的青年教师也纷纷调离。由于上海海院办学方向的改变,从1962年秋起,一直延续到“文革”结束的14年,在校本科生一直处在千人左右。“文革”期间的1972年至1976年,学院曾招收5届工农兵学员,专业涉及航海、轮机、远洋运输、港口机械等专业。

五、对称式总体设计的流产

由于上海海院办学规模缩小,原来初定的万人发展规划,必然要相应地缩小,于是对称式总体设计也就成了昙花一现,不了了之。但其善后却十分棘手,因为1960年按对称式开工的建筑步骤是采取所谓的“中心开花”,先造教学大楼(中心主楼),然后逐步向四周铺展,续造对称的辅楼群,其中涉及到市城建局逐年配合征地、农舍动迁以及农民转业等纷繁问题。

可是到了1962年 只建成教学大楼、礼堂兼食堂、实习工厂、厨房和两幢学生宿舍。此时,正值全国响应中央号召,各行各业都在支援农业生产。上海海院既然转变了专业设置,缩小 了办学规模,征地基建当然停顿下来。因此,初步形成的校园就处在农田、菜地和农村住宅的包围之中。通向浦东大道的正门(1550号)道路也打不通,被许多农舍阻隔着,只好从右边门开一条便道由民生路出入。更令人难堪的是,在该便道不到2米的路旁,有一个3米口径的农用敞口大粪坑,师生们白天路过,臭气难闻;晚上路过,提心吊胆。

1977年秋开始恢复高考后,陆续建造了3座教学楼,图书馆,航海、电航、动力等实验室,以及办公楼、运动场、游泳池和多幢教工、学生宿舍,并铺筑了正门道路,建造了浦东大道1550号校门。这时,校园的全盘“棋局”已乱,只好随便摆“棋子”,仍旧回到自由式。

六、上海海院兴学44年,培养了一大批航运建设人才

纵观上海海院44年(1959-2003) 艰辛兴学的历史,顺逆参半,喜忧交织,其中有主客观的因果,利弊得失尚有待以后进一步探讨。但其四秩多的教育成果,在筚路蓝缕中培养出一大批在交通系统中 崭露头角的水运建设人才。其中杰出的有国家交通部部长,航运集团公司的总裁、总经理,各级航运公司的总经理,各近远洋轮船的船长、轮机长,各地港务局、打 捞局的局长,大学校长、教授,水运交通科研专家,海事法院庭长,水运港口、航道工程的科研专家,以及全国交通系统劳模等数百人。

七、晦去泰来开新猷

1976年秋“文革”结束,邓小平同志复出主政,推行改革开放和四个现代化国策。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上海海院学制改为4年, 恢复原有的航海系驾驶、轮机专业,继续开设水管、水经、财会等航管专业,并逐年增设海商法、船舶电气、起重机械和计算机应用等新专业。同时发展研究生教 育,招收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与此同时,又重新组建以航海学科为主,相关门类比较齐备的师资队伍。这一时期,上海海院的领导任期相对较短,党委书 记是倪斯美、杨进、陈浩、王恩田、王宏彪等;院长是陈嘉震、陈希群、沈康辰、於世成等。

21世纪伊始,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市决定将上海海运学院升格。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首任党委书记是王宏彪,校长是於世成。2009年7月,於世成接任党委书记。

上海海事大学于2004年11月19日在临港新城开工建设占地2000亩的新校区,并于2007年9月入驻第一届新生。2008年10月18日,学校举行隆重的新校园落成庆典。现在学生已达到20000人的规模。新落成的大学城, 黉宇鳞次栉比,矗立于东海之滨。她已蔚然形成以航运技术、经济与管理为特色的具有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她与屹立在黄海之滨的大连海事大学,南北遥遥相对,成为我国并蒂莲开、并驾齐驱的孪生的航海高等学府。

本文刊登于《航海》杂志2010年第三期  作者卫太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