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杜甫《前出塞九首》审美艺术

 江山携手 2019-09-02

谈杜甫《前出塞九首》审美艺术


 1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士境,开边一何多!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2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3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欲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4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5

迢迢万余里,领我赴三军。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6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7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迳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8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9

从军十余年,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志四海,安可辞固穷?

杜甫的前后《出塞》曲,并非军歌,而是借古题写时事,意在讽刺当时进行的不义战争。据历史记载,玄宗即位以后,为了满足自己好大喜功的欲望,在边地不断发动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的不义战争。天宝六年(747)令董延光攻吐蕃石堡城;八年(749)又令哥舒翰领兵十万再次攻打石堡城,兵士死亡过半,血流成河;十年令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攻南诏,死者六万;又令高仙芝攻大食,安禄山攻契丹,两地百姓深受其苦。杜甫《出塞》九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士兵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尖锐地讽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

这九首连章体的组诗,“借古题写时事,深悉人情,兼明大义”,主题鲜明,内容集中,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有许多独特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以时而来,各有重点。

所谓“以时而来”,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前四首从“初别父母”到“充军路上”。第一首是起,写出门应征,点题“出塞”,引出组诗“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这一主旨。中间几首围绕这一主旨来写。最后一首论功抒志,带有总结的性质,可以作为组诗的结尾。

所谓各有重点,就是每首诗在总体的主旨之下,各自表现出自己的所要表达的重点和主题。

就整个组诗来看,前四首写出征,重在刻划离别之情,而后五首写赴军,重在刻划以身许国。

就组诗分别看:

第一首叙述自己初别父母被迫远戍的情景。第二首叙说上路之后的情景。第三首,诉说自己一路上心情的烦乱,故作自励之语以求自解。第四首,描写自己在路上被军吏欺压和驱逼的情景。第五首,自叙初到军中时的感慨。第六首,征夫诉说他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实际上是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明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观点)。第七首,征夫诉说他大寒天在高山上筑城和戍守的情况。第八首,征人诉说自己初次立功的过程和对待功劳的态度。第九首,征人自叙他自己从军作战十余年的经历。这几首就是从“初到军中”到“回想从军作战十余年的经历”。但每一首各有的重点,也表现出各自的主题。

第二,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如,因为是组诗,又是连章体(就是以并列的方式扩张内容的诗歌体式,也就是说一组诗写同一件相关的事)各诗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关联的,有着内在的联系,从而表现出了各诗歌之间结构严谨,前后照应的特点。如,第二首“骨肉恩岂断”承第一首“弃绝父母恩”;第八首“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呼应第六首“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就使九首如线贯珠,各首之间联系更为紧密,不致分散。

第三,选材面广,意蕴丰富。

整组诗集中描写了一个征夫的从军过程,但却反映了整个玄宗天宝末年的“开边一何多”社会现实。这里有连续不断的黩武战争;“单于寇我垒”,也有敌人对唐王朝边境的侵扰。两种战争交替进行,性质是复杂的。诗中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流离失所的沉重灾难,也有封建军队中官兵不公的现实;既有军士对奴役压迫的不满和反抗,也有征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既有征人戍边筑城的艰难困苦,也有士兵们的英勇作战。可以说,诗人不但写了具体的事例这一“点”,也写了当时不同性质的战争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苦痛,同时也表明了自己对不同战争的态度。可以说,这组诗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整体反映。

第四,征夫自叙,真实性强

整组诗都以征夫自叙方式来写,由征夫直接向读者诉说自己所见所闻及其遭遇到的不幸。这样,不但使所叙述的内容全面,而且在事实面前更易于表现自己的各种观点。正如清人施补华所说:“前后《出塞》诗,皆当作乐府读。《前出塞》‘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是讽刺语;‘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是愤惋语;‘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是决绝语;‘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是感伤语;‘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是自占身份语。竭情尽态,言人所不能言。”可以说,诗人这样运用征人的见闻和感受来写,也就是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叙事,不但增加了真实感和亲切感,而且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四,注重心理,刻画人物。

诗人善于抓住人物特征,着重人物的心理刻划,精心塑造了一个来自老百姓的淳厚朴实、勇敢善战的士兵的生动形象。

首先,注重心理描写

1、抓住动作表现心理

诗人在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时,或通过人物行动的细节描写以突出他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如,第二首写这个征人冒险轻生、拚命练武的行动,就反衬出这个征人内心的苦闷和忧怨。第三首用磨刀伤手而自己不觉来刻划他“心绪乱已久”,内心烦乱不安的矛盾痛苦。从写作的角度;爱说,诗人用人物行动的描写来刻划人物复杂的内心变化,就使人物的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生动感人。 

2、运用比兴刻画心理

诗人除了抓住动作表现心理外,还通过比兴手法来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的变化。如,第七首“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就将自己思念故乡、想念亲人的迫切心情托之“汉月”,寄之“浮云”,这就使人物复杂抽象的心理变化和感情特征具有可感性、形象性,使读者易于了解和接受。

其次,注重人物感受

在组诗中,诗人刻画人物形象,还注重了人物自身的态度和感受。比如,第九首写道:“从军十余年,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志四海,安可辞固穷?”诗人征人对功赏的态度,虽着墨不多,但都形象逼真,跃然纸上。

总之,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在结构上是严谨的,内容上是丰富的,思想上是积极的。整组诗,不但体现了杜甫的艺术创作上的独特性,也体现了杜甫矢志不渝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