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来风起花如雪 飞入宫墙不见人  刘禹锡《杨柳枝词》审美赏析

 江山携手 2019-09-02

         晚来风起花如雪 飞入宫墙不见人

              刘禹锡《杨柳枝词》审美赏析
    《杨柳枝词》也称《杨柳枝》,乐府“近代曲辞”,旧名《折杨柳》或《折柳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刘禹锡这首《杨柳枝词》是依旧曲翻新声的,以此表现了诗人对隋朝亡国之悲。全诗如下: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首句“炀帝行宫汴水滨”。“滨”即水边,或者近水的地方。在历史上,隋炀帝是一个荒淫的君主,他从长安到江都,置离宫(即行宫,古代京城以外供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四十余所,以供游赏之需。“行宫汴水滨”就是濒临汴水那一所。从诗歌来说,起句确实很平常,只交代了地点,但这一看似平常的诗句却为后面情感抒发作为铺垫,

次句“数株残柳不胜春”,这一句诗人写了隋宫的荒凉破败。“不胜”即受不住,承担不了的意思。“胜”即承受,经得起。其中,“残柳”二字不但照应了标题“柳”,而且是诗歌之眼。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特别注重“诗眼”创造。无论是“诗眼”或者“词眼”,都是诗词中思想情感的聚焦处,是诗词的关键点。所以,诗人用“残柳”二字暗示了隋宫中的荒凉破败景象。同时,诗人却说“残柳不胜春”,其中一个“残”字,说明了残柳已是弱不禁风的样子,这是经不起晚春时节劲风的荡漾的。可以说,这里,诗人在描写了残柳中,触景生情,从残柳柔弱的形态,抒发他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沉思。

第三句“晚来风起花如雪”,这一句紧承上句“残柳”而来,描写了柳絮随风飘荡的景象。这里,诗人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飘絮喻为白雪,不但形象生动,而且也描绘出漫天飞舞的景象。你看,在诗人笔下,描绘出了这样一幅图画——晚上吹起了一阵风,杨花飘飞,宛如冬日漫天飞雪。这样的意境,这谢道韫那深受谢安称赞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刘义庆在《世说新语·咏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刘禹锡在诗歌中,不但创造了诗歌的审美意境,而且在这美丽的境界中,以美景表哀情,更让人伤感,意蕴更为深沉。

第四句“飞入宫墙不见人”,诗人承上三句“风起花如雪”而来,由物及人,集中表现了隋宫衰败的景象。可以说,面对物是人非的景象,诗人并未停留在低徊忧伤之中,而是通过丰富的想象,让柳絮飞过宫墙,看看隋宫内那衰败景象。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把柳絮拟人化,不但赋予柳絮以生命,而且成了诗人的代言人,历史的见证者。从结构来说,这一句诗人紧紧地扣住诗眼“残柳”来写,集中了情感表达,也与上文相呼应

这首诗歌在艺术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移步换景写法

诗人采用了一句一转,移步换景,更好地展示了隋宫的衰败景象,也抒发了自己的一腔愁绪。

其次,多种修辞手法

诗人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使诗歌更具形象,更含蓄,更生动,而且增强诗歌的情感意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