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至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审美赏析

 江山携手 2019-09-02

至君尧舜上 <wbr>再使风俗淳 <wbr>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审美赏析



唐玄宗天宝七年(748),韦济任尚书左丞前后,杜甫写诗希望得到他的提拔。然而,韦济虽然很赏识杜甫的诗才,却无法给以实际的帮助。杜甫这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就是在找不到出路,决心离开长安而退隐江海时给韦济写的。全诗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委婉曲折的表现手法,将胸中的郁结和愤懑,如泣如诉地表现出来。全诗如下: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歘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是个根据内容和诗人表情达意的过程,可以氛围三个大段。诗歌首先写道:“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纨绔”指富贵子弟。“不饿死”就是不学无术却无饥饿之忧。“儒冠多误身”就是满腹经纶的儒生却穷困潦倒。诗人以强烈的不平之鸣,愤怒地指责了那些纨袴子弟,不学无术,却过着脑满肠肥、趾高气扬的生活。那些人,无所作为却偏又不会饿死。而自己是“儒冠”而“多误身”。诗人这样写,可以说,开门见山,突兀而出,不但揭示了全篇的主旨,而且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会贤愚倒置的黑暗现实。

接着诗人就说:“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丈人”对长辈的尊称。这里指韦济。“贱子”年少位卑者自谓。这里是杜甫自称。“请”意谓请允许我。“具陈”即细说。接着语降了下来,平缓地对韦济说。

第二段诗人在浓墨重彩的描绘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从意义来说,这里可以分成两层来理解。

首先,从“甫昔少年日”到“再使风俗淳”。诗人写道: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挺出”即杰出。“立登要路津”就是很快就要得到重要的职位。“尧舜”传说中上古的圣君。“破万卷”形容书读得多。“如有神”形容才思敏捷,写作如有神助。诗人用铺叙手法,追忆了自己早年出众的才学和远大的抱负。少年杜甫很早就在洛阳一带见过世面。自己搏学精深,下笔有神。作赋自认可与扬雄匹敌,咏诗堪比曹植。头角乍露,就赢得当代文坛领袖李邕、诗人王翰的赏识。诗人凭着这样卓越的才华,天真地认为求取功名,登上仕途,是很容易的,而且梦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在这里,人诗人这里追叙往事,是为了让韦济了解自己的为人,理解自己的抱负和理想。特别是最后两句特别重要,同时诗人终生坚持的人生理想,是儒家思想的表现。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如果自己得到重用的话,可以辅佐皇帝实现超过尧舜的业迹,使已经败坏的社会风俗再恢复到上古那样淳朴敦厚。

其次,从“此意竟萧条”到“蹭蹬无纵鳞”,诗人写道: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歘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隐沦”即隐居,或者指隐者。“ 欻然”即忽然。“青冥”指青天、天空。“蹭蹬”即险阻难行。也可以说就是困顿,失意了。而今,“要路津”早已被“纨袴”占尽,自己无法实现理想。十三年来,诗人只能骑着一条瘦驴,奔波在闹市的大街小巷。早上敲打豪富人家的大门,受尽纨袴子弟的嘲讽;晚上尾随着贵人肥马扬起的尘土郁郁归来,在权贵们的残杯冷炙中讨生活。前不久参加了朝廷主持的一次特试,谁料竟是奸相李林甫策划的一个忌才的大骗局。这对诗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就如同刚飞向蓝天的大鹏又垂下了双翅,又像遨游于远洋的鲸鲵一下子又失去了自由。这里一开始紧承上而转,诗人说,想不到我的 “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政治抱负竟然落空。我虽然也写些诗歌,但却不是逃避现实的隐士。这样,就写了“儒冠多误身”所得到的结果。

以上通过描写,更加突出了眼前“儒冠误身”的悲凉凄惨,鲜明地表现了诗人的观念。

最后一段,从“甚愧丈人厚”到诗的终篇,诗人写道: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贡公喜”指汉贡禹为王吉(字子阳 )的登用而欣喜。“怏怏”气愤不平。“踆踆”且进且退的样子。“去秦”就是离开长安。“报一饭”就是报答一饭之恩。“辞大臣”指辞别韦济。“白鸥”这里是诗人自比。“没浩荡”即投身于浩荡的烟波之间。“谁能驯”就是谁还能拘束我呢?诗人首先就说“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这是对韦济的感激。而今期望落空、决心离去而又恋恋不舍。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诗人再也不愿忍受像孔子学生原宪那样的贫困了。他为韦济当上了尚书左丞而暗自高兴,就像汉代贡禹听到好友王吉升了官而弹冠相庆一样。诗人只能强制自己不要愤愤不平,即将离去了却仍不免在那里顾瞻徘徊。“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我要向东奔入大海,即将离开古老的西秦),这是诗人不得已而为之,显得十分无奈。他对自己曾寄以希望的帝京,对曾有“一饭之恩”的韦济,恋恋不舍,难以忘怀。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最终只能毅然引退,像白鸥那样飘逝在万里波涛之间。由此我想到杜甫在《秋兴八首》最后一首结尾的诗句来,诗人说:“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意思是说,昔日我杜甫的文章也增受到皇帝赏识,而今我老了,没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内心极为郁闷。

我们在读这一段,感觉到诗人内心的矛盾,那欲去不忍之情曲折表现出来特别是诗人在最后写道:“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让我像白鸥出现在浩荡的烟波间,飘浮万里有谁能把我纵擒)这个结尾可以说是从上面心迹的描写中引发出来,是在无奈与矛盾冲突中爆发出来的内在情感。可以说,从诗歌结构来说,这是卒章显志,但却将自己高洁的情操、宽广的胸怀、刚强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总之,我们从这首诗歌来看,开头突兀而起,结尾激情昂扬,满腹愤懑跃然而出。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顿挫曲折的笔法。

如“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道尽了世态炎凉和诗人精神上的创伤,一个“潜”字,表现悲辛的无所不在。

其次,句式上骈散结合。

以散为主,因此一气读来,既有整齐对衬之美,又有纵横飞动之妙。

再次,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中对比主要有他人和自己对比,自己的今昔对比等。诗人在对比中,表现了自己的生活心中无尽的矛盾。

第四,情感曲折起伏

诗歌从开始的“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富有气势开始,接着放缓节奏,描述了自己年轻的抱负与现实的矛盾,最后有昂扬而来,淋漓尽致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