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这首诗歌是悼亡诗。诗题中的“李常侍”即一个姓李的常侍。“常侍”即官名。“峄”山名,又名邹山,在山东省邹城市东南,是李常侍埋葬的地方。“哭”即吊唁,祭奠死者。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写文章悼念。诗歌表现了诗人杜甫对李常侍的赞美之情,及其相互之间的深厚情谊。《哭李常侍峄》一共两首,这是其一。全诗如下: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句入韵。诗歌首先写道:“一代风流尽,修文地下深。”“修文”旧以“修文郎”称阴曹掌著作之官,故以“修文”指文人之死。明代陶宗仪 诗人接着写道:“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知音”源于《列子·汤问》中,据其记载,古代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他寄托的心意,子期死, 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所以,在古代诗文中,“知音”本指通晓音律的人,后来以此代指彼此了解,具有相同志向和情投意合的人。这里紧承上面而来,意思是说,我与李常侍不能再见,在我已经快要老了的时候却失去了知音。这里,诗人把李常侍当成了自己的“知音”,其中自然蕴含了诗人对李常侍的敬佩之情,以及对自己“将老”的感叹。 诗人回忆了与李常侍交往的情景。所以,接着写道:“短日行梅岭,寒山落桂林。”“短日”就是指冬季昼短夜长,故称冬令白天为“短日”。唐代韩愈的《燕河南府秀才》诗中写道:“阴风搅短日,冷雨澁(古同‘涩’)不晴。”“寒山”地名。在广西玉林县西北三十里。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们冬日在梅岭相会漫步,在归属桂林的寒山交谈。这两句表明了诗人与李常侍一起漫游,情投意合,结下了深厚的朋友之间的情意。 最后诗人写道:“长安若个畔,犹想映貂金。”“貂金”就是貂尾和金蝉。这是侍中、常侍(均为官名)的冠饰。仇兆鳌《杜甫诗注》中说:“《唐制》中侍中冠金蝉、珥貂。” “金蝉”和“珥貂”是侍中官职的标志。“若个”即那个。“畔”即河边。这两句是说,在长安那个清澈见底的河边,多么想看看倒映在水上中头上的貂金。实际暗示了李常侍得到了“常侍”这个官职,受到了朝廷的重用。当然,诗人也暗示了李常侍文笔的优美,才华出众。在其二中就写道:“发挥王子表,不愧史臣词。”在结构上,这里照应了开始“一代风流尽”的内涵。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首先,前后照应,强化情感。其次,运用典故,增强含蓄性。再次,一韵到底,节奏鲜明。第四,情景结合,意境开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