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审美赏析(二)

 江山携手 2019-09-02

杜甫这首《春夜喜雨》是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诗中以极大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来得及时而滋润万物的春雨。由于诗人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绘声绘形,成为传世不衰的咏雨诗。全诗如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是一首无言律诗。首联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首先描写春雨适时而降。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雨以思想感情。眼前的春雨在诗人的笔下,就是一个很懂得人们盼雨的心情使者。由于“知时节”,就“当春”而至,因为“乃发生”就暗示了雨之可贵。诗人运用“好”字很妙,可以说,这一个“好”字,是诗人对喜雨的赞美之情。

接着颔联写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不但写出了雨的形态,而且传达出了雨的神态。意思是说,在一个春天的夜晚,绵绵细雨伴着和煦的春风飘洒大地,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上一切,诸如泥土、禾苗、花木等。其中,一个“潜”字和一个“细”字,诗人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表现出了春雨悄悄而来、轻轻而动的神态。这也是诗人对春雨“好”的喜爱。
  颈联写道:“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两句紧承上联而转,是写眼前所见。诗人听到春雨声,心中高兴,开门所见——细雨绵绵,乌云笼罩,天下一片漆黑,分不清山,看不见路,只有远处闪耀着江面渔船上的一点灯火。诗人在上句描写了夜晚的漆黑一片,而下句却在这漆黑的夜晚中独自闪出一点亮光。这不但描绘了雨夜昏暗现实,而且也暗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可以说,那一点亮光,恰恰让诗人看到淅淅沥沥如“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朱自清《春》)的春雨。这昏暗夜晚中的那一盏灯火,正是诗人喜悦心情的表现。
   
尾联写道:“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正是诗人想象中的景象,也是诗人喜兴心情的进一步表达。诗人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后来推想,大地中的花草树木经过一夜的细雨,到明天雨过天晴,锦官城内饱受春雨滋润百花,会更加鲜艳夺目。我们从诗人的美好的想象中,感受到了诗人对好雨的喜悦。其中,“红”、“湿”、“重”三字,极其形象、准确地表达了雨后花朵盛开的美景。所以,明人谭元春在《唐诗归》(谭元春与明代文学家钟惺评选唐人诗,作《唐诗归》,名扬一时,形成“竟陵派”,世称“钟谭”)中说:“红湿字已妙于说雨矣。重字尤妙,不湿不重。”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这首诗由听到“当春乃发生”的细雨,到看到“江船火独明”,最后想象“花重锦官城”的美景,写出了自己“春夜喜雨”中的“喜”的心情。
  其次,诗歌句句是“雨”,处处是“喜”,但“喜”字不露。整首诗歌除了标题中的“喜”字,诗句中没见一个“喜”字,可见诗人表现力的高超。

再次,映衬手法的运用,突出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在这幅春郊夜雨的画面上,在一大片黑色之中,点上一点“渔火”的光亮,使“黑”与“明”映衬,黑白鲜明,增强诗歌的画面感,提高诗歌的审美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