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辛弃疾《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审美欣赏

 江山携手 2019-09-02

辛弃疾《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作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后,当时词人遭到弹劾,被迫归隐于今江西境内的上饶。我们知道,辛弃疾一心要恢复中原,可是壮志难酬。这首词作就是辛弃疾在百无聊赖中游走于乡间,触景生情而写下的。“博山”在江西永丰县西,风景绝佳,乃游览胜地。全词如下: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词作首先写道:“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鞚”即带嚼子的马笼头。“征衣”即旅人之衣。唐岑参《南楼送卫凭》诗:“应须乘月去,且为解征衣。”也是出征将士之衣。宋司马光《出塞》诗:“霜重征衣薄,风高战鼓鸣”。这里,我们感觉是词人是在写景,实际上是在即“事”写“心”。就“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来看,就是写被贬山居后,词人纵马飞驰,露水打湿了他的征衣,竟使他觉得征衣分外沉重起来。词人虽然居住乡间,却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出征收复中原。这里,词人辛弃疾用“飞鞚”和“征衣”来暗示了自己的报国之心。接着写道:“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鹭鸶”一种水鸟,以捕食浅水中的小鱼为生。这是眼前所见之景——栖息水边的一只鹭鸶鸟,凝神立于沙滩,窥视着周围,孤独的身影不时晃动,也许此刻,它应该是正在做捕鱼虾的美梦。词人辛弃疾写其“窥沙孤影动”的形象,并将其“鱼虾入梦”之情态作了“应有”之想象。可以说,真是形神毕现,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接着写道:“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一川”即一条河。司马图在《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中写道:“春来渐觉一川明,马上繁花作阵迎。”杨万里在《郡圃上巳》中说:“映出一川桃李好,只消外面矮青山。”这里,词人进入到写人,写出了人的心灵美。词作的境界一变,进入了一番新天地。天气渐暗,放眼望去,但见“一川明月疏星”,即明月高悬,疏星闪闪,其光芒,映在清澈的小河之中。又见“浣纱人影娉婷”,就是又见乡村女子,聚于河畔,躬身浣衣,其隐隐绰绰的倩影,与柔美的夜色融为一体。词人写景中融入人了纯美之人,是得夜色更增一种令人忘情的魅力。其中,“娉婷”二字很妙,不但描绘了村妇们的姿态美好,而且也展示了村妇们在劳动中的喜悦之情。接着写道:“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也就是词人正陶醉于月光下浣纱美人的图画时,一声孩子的啼哭打破了夜晚的寂静。这时候,词人只见一位浣纱女,从人浣纱女中笑而站起,背着行人向孩子哭声的方向奔去。其中,“背着”很有回味,不但表现了浣纱女的羞涩之感,也暗示了受到封建思想影响结果。这里,词人在此用了一个细节描写,真是极妙,不仅表现了事情发生的地点和人物的身份,而且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妇女的羞涩之美。对于读者来说,从这一细节中,感受到了母亲的伟大,也感受到了乡村和平生活的恬静之美。

在艺术上,这首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刚柔相济

上片开始两句写了自己毅勇、机敏之军人本色,接着的两句暗示了自己的虽然归隐,但恢复中原的理想不灭;下阕通过对乡间浣衣女的描写,抒发对乡村和平生活的挚爱憧憬。可以说,刚柔相济,相互补充,表现出词人的情感丰富之美。

其次,情景结合

比如,下片词人通过描写“浣纱人影娉婷”之美和“笑背行人归去”的神态之美,表现了山村的人美,以及安宁的生活之美和环境之美。而这正是词人恢复中原,希望人民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的体现。

再次,叙中言志

比如,词作结尾的两句,我们从匆匆奔向啼哭孩子的母亲的身影里,感受到了其中的人情与母爱,表现出了乡村生活的情趣之美。同时,也暗示了词人决心收复中原的理想所在——人民过上安宁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