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平乐:清歌雅唱意难忘

 吕俐敏 2021-03-18

相传唐玄宗开元年间,宫廷中的牡丹花在一个清朗的月夜之下悄然盛放,杨妃也款款而来与玄宗同赏。良辰美景,娇花美人,怎么还能满足于陈旧的乐章?玄宗就命翰林学士李白进《清平调》三章。“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华丽的曲词被乐师李龟年演绎成了清雅的歌唱。花前月下,竹肉相发,歌不完的太平,唱不尽的风雅。

这“清平调”的名字却也有一番来历,唐代将前代中原新声称为“清乐”,其中有“清调”、“平调”、“瑟调”,玄宗对清、平二调尤为钟爱,故将新曲命名为“清平调”。时光荏苒,曲调变迁,但是这“清平调”的名字却保留了下来,这就是词牌名——清平乐。

《清平乐》的正体共四十六字,前后两片各有四句:前片押仄韵,四字、五字、七字、六字;后片押平韵,四句均为六字。南宋女词人朱淑真的一首《清平乐·夏日游湖》曲尽其妙,传诵至今: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黄梅细雨时节,多情的少女与心仪的少年相伴游湖。水面烟雾缭绕,湖畔人影成双,这是从一个女子口中倾吐出的甜蜜与芬芳。然而这首小词最为撩拨人心的却是那青涩动人的少女情怀,“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浅浅的娇嗔宛在耳边,满面的娇羞似在眼前。依依不舍的分别之后,留给少女的又是无尽的眷恋。美好,清新,纯真,可爱,可是在千年之前,这又是多么的炽烈和大胆。朱淑真与李清照同被誉为“闺阁隽才”,但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浪漫多情的女子最终却所嫁非偶,抑郁而终。无尽的怨恨都结成文字,留在了一部另人唏嘘的《断肠集》里。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毕生心愿就是北伐攻金,收复失地,然而四十三岁就被迫落职闲居,他的一首《清平乐·村居》就作于此时: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蛮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不管是秦楼楚馆,还是书斋深院,文人词往往有着“都市”的情调。但是这支《清平乐》却是一片质朴清新的农家风情:低小的茅檐、青青的鲜草,悦耳的乡音,白发的翁媪,一种与世无争的恬淡幸福流诸笔端;锄豆、织笼、剥莲蓬,孩子的天真烂漫又和乡野的淳朴自然相得益彰。轻快的笔调之下,却是词人无限的诗情画意,仿佛这就是陶渊明心中的世外桃源。然而,这种欢欣的背后又是什么?辛弃疾少年建功,却又在壮年遭遇弹劾,胸中空挂着万里江山。此情此境的辛弃疾,不知是用小儿的无邪影射官场的龌龊,还是用村居的和悦安抚自己的失落。

无论是多情的少女,或是赋闲的英雄,都遭遇了梦想与现实之间的错落。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错落,他们的《清平乐》让千年之后的我们更为怦然心动。唐明皇一定没有想到,一曲《清平调》的清歌雅唱,竟然会让这么多的后人触动衷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