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秋兴八首(一)》审美赏析

 江山携手 2019-09-02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wbr>杜甫《秋兴八首(一)》审美赏析

   《秋兴》一共是八首诗歌,是杜甫寄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奉节县)时的作品,也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这组诗歌为次第相连首尾呼应的组诗。诗人以寄居夔州北望长安为主题,表现对祖国兴衰动乱的无限关切。第一首为八诗之总领,因秋起兴,触景伤情,处处写出寄寓他乡之感和思念家乡之情。“秋兴”即因秋发兴。全诗如下: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歌的首先写道:“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玉露”指白露。诗人首先点出了秋景,呈现出了秋风萧瑟冷落凄清的悲凉景色。“玉露”、“枫林”两个意象连接起来,表明了秋霜打枫林,林叶转红,巫山巫峡秋气凛然。其中“凋伤”一词很有力度,把秋意的“残酷”表现出来。诗歌中的“巫山”和“巫峡”是夔地之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地势特殊,多有记载。在《水经注》中记载:“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可见这里的地势险要,阴森肃然。而诗人写作诗歌时,正值晚年多病,知交零落,离开成都后本想沿江而下,不意滞留夔州,心境抑郁,望秋伤情,写出孤寂肃杀的诗句。

接着颔联承上而来,写道:“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间”指巫峡。“塞上”指夔州的巫山。“兼天”就是与天相接。这里诗人对秋景从空间上作进一层渲染。“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诗人运用对偶手法,上句写巫峡,说:巫峡江中,波浪之大,江水倒流,自天而下,真有“兼天涌”之势;下句写巫山,说:巫山之上,风云接地,阴霾由地而升。你看,“波浪兼天涌”自下而上;“风云接地阴”为自上而下。句子中的“兼天涌”、“接地阴”,表现了景物的壮阔景象。可以说,诗人以飞动、壮阔的描写,展示出了巫峡巫山的气势,营造出了动人心魄的审美意境。同时,为后面表现不能回到故园而产生伤感做了铺垫。

颈联承颔联一转,诗人写道:“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丛菊两开”就是说杜甫看见了两次菊花开,也就是过了两年。“故园”指长安。上句描写了丛菊而引发的伤感,表明了“他日泪”悲愁的凄凉。也就是说,诗人触景生情,在夔州,已经过两个秋天了。下句写对长安的思念。其中“故园心”指回到长安杜陵的愿望。因为,诗人原想乘舟出峡,希望通过一叶小舟返回故里,可是,如今却还停留在江边,不能东下回到“故园”,心中自然生出忧愁。这里,诗人用了“系”很妙,不但连接了“孤舟”,而且形象而生动地表明了不能回到故园而产生了焦急的心情。

尾联写道:“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催刀尺”就是催人赶紧缝制寒衣。“白帝城”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砧”用来捶布的石头。这里,诗人转入秋思,强化了秋思之情。意思是说,已经是深秋时节,家家都在赶制寒衣,准备越冬了,刚刚换下来的旧衣也在捣洗,准备收藏起来,而诗人客居他乡,贫寒孤寂,不胜悲凉。特别要注意,诗人说“刀尺”,却用了“催”字,说“暮砧”用了“急”字,这样的搭配很有表现力,不但表明了眼前一片秋景催人的景象,而且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故园思念迫切心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在艺术上,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比兴手法

全诗因秋起兴,表现了诗人深秋的冷落萧条心情的寂寞凄楚,以及对国事的忧伤。

其次,触景生情

诗歌中,颈联承接颔联,触景伤怀,表现了对故园的思致缠绵之情。

再次,抓住重心

   诗歌首先描写了“秋景”,接着触景生情,句句围绕“秋景”而来,突出了“秋兴”所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