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由秦州漂泊到成都,居住在浣花溪畔。诗人来到了成都(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就去城西北凭吊诸葛亮庙(武侯祠),于是写下这首七律《蜀相》。诗歌以“蜀相”为题,抒发对了诗人对诸葛亮这位政治家的才智品德的崇敬,以及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如下: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人移步换景,走进了武侯祠。接着颔联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人走进武侯祠,看到这里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听到这里的只只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发出宛转清脆的叫声。诗人的描绘,真是色彩鲜明,声音脆响,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诗人面对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面对鸟语花香的春天,触景生情,吊古伤今。在诗句中,诗人就用了“自”和“空”字,表明了“自作春色”、“空为好音”。也就是说,春色虽美,声音虽动听,但对于诗人来说,确实是多余的。这样,景语情语,乐景表哀,从而暗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哀愁。 诗人对诸葛亮如此敬佩,大加赞扬,不能不说是有所寄托的。所以,在诗歌的尾联写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意思是说,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上句中是指诸葛亮为了伐魏出师,曾经六出祁山,但每次没有成功,最后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下句就是说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永远使历代英雄豪杰为之洒泪。当然,“英雄泪满襟”也许是伤感的,因为诸葛亮没有完成夙愿;也许是高昂的,因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使人佩服不已。这样,通过“英雄泪满襟”,形象地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得到升华,并激发人们奋发的力量,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自身理想无法实现而无尽的感伤之情。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分析见上): 首先,结构严谨,波浪起伏。其次,设问自答,强调情感。再次,情景交融,议于其中。第四,历史现实,虚实结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