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审美赏析

 江山携手 2019-09-02

    在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由秦州漂泊到成都,居住在浣花溪畔。诗人来到了成都(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就去城西北凭吊诸葛亮庙(武侯祠),于是写下这首七律《蜀相》。诗歌以“蜀相”为题,抒发对了诗人对诸葛亮这位政治家的才智品德的崇敬,以及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如下: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歌首联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人首先采用了设问的手法,通过一问一答,不但突显了诸葛亮庙的自然环境,而且突出强调了自己对诸葛亮的崇敬。上句“丞相祠堂”就开门见山地点出了祠堂的主人公诸葛亮,而且放在句首,表明对诸葛亮的崇敬。“何处寻”就实质来说,是无疑而问,作用在于加强语势,指出对象,并引出下句。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锦官城”指成都。从整体上说,就是指武侯祠。诗人描写了武侯祠的特点,表明了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也就是说,你要到武侯祠,就要看到“柏森森”的地方。诗人这样写,不但突出了这里的环境静谧肃穆,而且也通过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来象征了诸葛亮的精神及其诗人对之的敬畏之情。

诗人移步换景,走进了武侯祠。接着颔联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人走进武侯祠,看到这里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听到这里的只只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发出宛转清脆的叫声。诗人的描绘,真是色彩鲜明,声音脆响,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诗人面对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面对鸟语花香的春天,触景生情,吊古伤今。在诗句中,诗人就用了“自”和“空”字,表明了“自作春色”、“空为好音”。也就是说,春色虽美,声音虽动听,但对于诗人来说,确实是多余的。这样,景语情语,乐景表哀,从而暗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哀愁。
  一心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在诸葛亮的祠堂漫步,想到自己的处境,有志难展,感慨万千。于是颈联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句中,“三顾频烦”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天下计”指诸葛亮隆中对策。在对策中,诸葛亮预见了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下句“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后辅佐刘禅守业。这里,诗人高度颂扬了诸葛亮为国呕心沥血,耿耿的忠诚之心。诗人刻画诸葛亮,不是单一的描绘,而是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诗人对诸葛亮如此敬佩,大加赞扬,不能不说是有所寄托的。所以,在诗歌的尾联写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意思是说,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上句中是指诸葛亮为了伐魏出师,曾经六出祁山,但每次没有成功,最后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下句就是说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永远使历代英雄豪杰为之洒泪。当然,“英雄泪满襟”也许是伤感的,因为诸葛亮没有完成夙愿;也许是高昂的,因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使人佩服不已。这样,通过“英雄泪满襟”,形象地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得到升华,并激发人们奋发的力量,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自身理想无法实现而无尽的感伤之情。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分析见上):

首先,结构严谨,波浪起伏。其次,设问自答,强调情感。再次,情景交融,议于其中。第四,历史现实,虚实结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