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古井今犹在

 xxjjsdt 2019-09-02

范爱华

古井,是生命的源泉,她护佑着一代代生灵。在古镇西溪,几乎处处有井,其中不乏底蕴深厚的千年古井。炎炎夏日,酷暑难耐,舀一瓢古井水,来不及细饮,咕噜噜一口下去,那种清冽甘甜,犹如穿堂风吹过,舒坦至极。

西溪有“九桥十八庙七十二井”。这里的井,有的隐在茂林修竹间,有的身在寻常巷陌处,还有的踞于庙堂之中。老人们说,西溪的井,每一口都是通连的,犹如地脉相通,流水不止。有些即使你没见过,光听名字,就觉得气度不凡。

泰东河畔数百米内,有三口古井一字儿排开,相距不远。古井“沉睡”多年仍保存完好。井口直径均在80厘米左右,井深分别为2米、7米和10米,井壁采用烧制精良的“公母榫”砖,凹凸相配,自然嵌合。想想800年前的烧窑工,他们蓬头垢面,满身泥巴,小心翼翼地送泥坯进窑、掌控火候,耗尽心力烧制了这批质地精良的井砖。你不得不佩服祖先的智慧。据说,用这种砖铺就的水井能使用数百年乃至千年不坏。经南京博物院考古专家鉴定,三口古井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

要论古井的辈分,非缫丝井莫属了。

缫丝井,我相信,从汉朝到现在,喝这口井水的人并没有听这口井故事的人多。两千多年来,当一口井与一段美丽的爱情传说有关,与一个朝代的兴衰成败有关,与一次战乱有关,它再怎么谦卑,也阻挡不了在历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页。

缫丝井,位于西溪广福寺内。高大的银杏树遮天蔽日。古井像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静静地踞于树的右侧,向我们娓娓讲述着一个古老的传说。石栏围着的井口,口小而中宏深,味极甘,大旱不涸。每至春深,井生草,根长丈余,人以为仙迹。明英宗天顺六年,陕西巡抚李诚莅临西溪,询问缫丝井遗迹,并慷慨捐银,在井上建六角亭,泰州知州褚世暄题诗刻石,诗曰:“天女常辞金井栏,至今泉水尚清寒。”清代布衣诗人吴嘉纪诗云:“离尘古甃自生藓,照影今人谁似花,环佩遥遥不可遍,茺凉徒倚暮云遮。”传说,这是七仙女为了寻找淡水缫丝,用金钗插地,点化出来的一口淡水井。

每逢夏日,缫丝井边异常热闹。年轻小伙,俊俏媳妇,加之十里八乡的,齐奔井边来。汲水的,洗菜的,浣衣的,女人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家长里短,嬉笑怒骂,小孩子在大人腋下穿行、嬉戏,只有挑着木桶的井根老人来到井边,坐在石阶上,总要悠悠然吸支纸筒烟,才慢吞吞地离去。

每个游子心中,都珍藏着一口古井。想她了,就回去看看。我知道,随着家乡西溪的嬗变,古井和古镇一样,如今已成了“网红”,顶礼膜拜的游人不计其数。可是,我却喜欢与她独处。从井口望下去,布满青苔的井壁氤氲着水汽,禁不住俯下身子,掬一捧水,慢慢啜饮,还是那样清冽、甘甜,倏忽间,眼眶潮湿,竟有泪跌进手心,不知是悲是喜?

幸好,古井还在,我们还记得住乡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