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阳修《采桑子》审美赏析

 江山携手 2019-09-02

欧阳修《采桑子》审美赏析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人。北宋著名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革新运动”领导人。其词风格婉丽,著有《六一词》。这首《采桑子》主要描写了颖州西湖暮春景色,抒发了诗人寄情湖山的闲淡而自适的胸臆。词的格调明快清丽,自然平易,表现出诗人的闲情旷达的心境。全词如下: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上片“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西湖”这里指安徽颖州西湖,是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因为欧阳修晚年就在颖州居住。“残红”即落花。“狼籍残红:即落花散乱的样子。“阑干”即栏杆。“飞絮蒙蒙”即柳花乱飞,像下小雨似的。“蒙蒙”即微雨样子。“帘栊”即有帘子的窗。这里,诗人用“群芳过后”暗示来暮春时节。一个“好”字,不但表明了诗人对暮春的喜爱之情,也是这首词上片的“领”词,从写作角度来说,诗人采用了点染方法。“好”就是“点”。接着的“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就是“染”,即具体描绘。“狼籍残红”写地,承接“群芳过后”而来,地上到处都是落花。一个“残”字,突出暮春时节的特点。“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写柳絮随风飘扬,“蒙蒙”不但描绘出明春时节的自然特征,也为词作增添情感氛围。这里,诗人是以静写动,“垂柳阑干”没动,但却“尽日风”使“飞絮濛濛”。一个“飞”,不但写出了动态之美,也写出“尽日风”的效果。可以说,这一“染”,真把“西湖好”给表现出来,热情赞扬残春之美,从而表现出诗人退居后的闲适心情。

下片“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游人散去,西湖显得格外幽静。“笙歌”即歌唱时有笙管(乐器)伴奏。“栊”即窗。“帘栊”即窗帘。“春空”用得很妙。“空”在古代诗歌中,不是说什么都没有,往往是指人的活动之类的。比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还有《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都是表现出山“空”的名诗名句,也从王维的诗歌中感受到古代诗歌中“空”的内蕴。所以,“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中的“春空”就是表现出“笙歌散尽游人”的寂静,也表现出暮春时节的空旷,更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正因为如此,诗人蓦然发现“始觉春空”。然而,在诗人看来,即使暮春时节,也不是“空”而无物啊,而也有着“双燕归来细雨中”的温情。是的,诗人看见这“双燕归来细雨中”,不是更多的感叹吗?即使是暮春,不也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初春的惬意,更有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的和谐而宁静之美。诗人在词作的结尾突出了“双燕归来”这一意象,不但表现出暮春之美,给暮春赋予生机,增强暮春的活力,更为重要的是借此表达了自己退居颖州后,身心获得闲适的情感。诗人寓情于景,以景结情,不但增强词作的情感的深度,而且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

总之,欧阳修这首《采桑子》虽然表现的是繁华美景的失落的景象,但也写出了空静之中的生命活力。这对诗人来说,真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的《山居秋暝》)的旷达情怀,从而表现出诗人寄情山水的情致意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