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太极拳“着熟”了吗

 winriman 2019-09-02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里王宗岳把太极拳练习分三个过程:着熟、懂劲、神明。对于着熟,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着熟就是假借套路这种练习形式,对每一动不作攻防想象或淡化攻防想象;另一种认为,着熟就是在练习太极拳套路的时候,把每个动作的攻防想象突出出来。角度不同,观点不同。本文将从前一种观点角度予以叙述。

一、认为套路中的动作不具攻防效应的太极拳家、技击家不少

     孙存周:“招法会因人而异,不切实用。”“胜敌无绝招,见敌打来,心念一动,随式打去,即可成功,乃无意中抖擞之神威。”“内劲精粹,出手无式无拘,故能因敌制敌。”

武当崇玄会馆刘建民馆长太极拳教学场景

     王芗斋:“所谓某式生某力之说及某法可以克某拳之功,此真大言欺人,恐云此者,对于拳学认识尚远。”“拳术锻炼如果只着眼于技击的技术和技巧,只偏于某一姿势或某一招式的刻板方法,就会背离拳术的总体要求。”

     李小龙:“无形,我认为在现实中,武术的最高境界一定是没有绝对形式的。”“无法之法:哪里有方法,哪里就有限制”。“你向我出拳,我不假思索地截止并反击。”“截拳道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忘掉所学的一切”。“否定绝对形式——不切实际的步法、机械的身体运动、徒有虚架的花招和食古不化的拳套。”

     杨式太极拳名家李雅轩:“万不可专于一手一势之作用,否则必挂一漏万。盖大道一以贯之,得其一而万事毕。若想一着一势之用,虽千着万着总有穷尽,故智者不取也。”“有人练太极拳如其他门拳一样,弄些着法招法,想些用法,这是大错特错的。因为练太极拳的,胸中是混然一气的,是无所为的,是泰然的,不能专想某一手一势的作用。如一想每手每势的作用,那就用意不均匀了,那拳意也就始终不会上手了,不会发现了。拳意不上手,灵感没有,将来在用的时候,就不能听劲,听不了劲,也就取不了胜。”

     见多识广的原湖南国术馆秘书长向恺然:“因太极之著法,与他拳迥异。他拳肘则为肘,膝则为膝,效用显露。学者易求其力量集中之点。每一动作,心目中皆得设假想之敌。拳术之动作愈简明者,练习愈易收效。因其用意所在,显然可见。如近世欧美盛行之拳斗,用意极简,成就极易。舍凭藉天然壮健之体力,加以锻炼外,无所谓艺术也。太极拳则不然,力量集中之点,初无定位,其目的在于能于应用时,因敌变化。故于练习时,务令周身无一处非力量可集中之点。欲于用时能臻此境界,全在练时用意周密。惟太极之著法,既不如他拳之肘则为肘,膝则为膝。”“太极拳一趟架式一百余手,其如何致用,有迹象可寻的甚少,虽可牵强附会某手如何用法,但因其一气连绵不断,劲路集中之点,无可寻求……”“不得和练外家拳一样想象,某手系如何使用,攻击敌何部,应如何发出,方为得力。此类想象,为练他种拳术时所不可少,惟练太极拳则万不宜有此……在一趟架式中,就原来不曾分出某手系如何攻击,如何招架。可以说全体没有攻击和招架方法,也可以说全体皆是攻击和招架的方法。无论头脑如何细密之人,欲从一趟架式中,分析出如何攻击,如何招架,必是挂一漏万,是不啻将攻击招架方法的范围缩小。”

      引用 武式太极拳大师郝月如的话说:“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

二、实战与套路招式无关

     1954年,白鹤拳名手,时年三十出头的陈克夫与时年五十多的太极拳名手吴公仪,在澳门打了一场签了“生死文书”的擂台赛。从擂台赛视频看,如果事先不知道双方的身份,观者根本看不出比武者平时习的是何种拳术,双方都没能打出该门派拳术的所谓招式。招式都没有,都使不出来,所谓的“见招拆招”更是无稽之谈。

     有位网友说到:“中国武术比武真的不可以留下视频证据,一有视频就把武术的形象再往下踩一脚。”网友说这话,是受武侠小说的影响,误以小说、电影中的情境为真,为参照。但多少也说出了实情:太极拳套路里的招式不大管用。

三、假借套路

     套路动作前后的连接不假思索,动作准确,是着熟的主要指标。“动作准确”,这在国家规定的竞赛套路里问题不大,以教课书为准,录像为参考。“动作准确”这在传统套路里问题多多,因为没有硬性规定和统一的标准:子父可以不一样,弟兄可以不一样,徒师可以不一样,早年的自己与当下的自己可以不一样。就拿杨式来说,杨澄甫老师是杨式太极拳里程碑人物,他40岁打的套路与50岁时打的套路很不一样。40岁教学生与50岁教学生不一样,不一样的学生再教学生再不一样。发展到现在,传统杨式打法无以计数,其他诸家情形都一样。杨式直接学于陈式,还有多少陈式的踪迹呢?吴、武、孙等式又还有多少陈式、杨式的踪迹呢?如果,太极拳套路中的招式真的那么管用,在陈式以后的各家绝不会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如此轻率地变“招”。如果,太极拳套路中的招式真的那么管用,太极拳就可冠以天下“招式第一多拳”之名了。

     太极拳套路由有攻防意思的诸多所谓的招式构成。练习的时候,你可以体现出攻防意思。如,搂膝拗步,搂膝之手要有搂挂对手来脚的意思,前推之手要有推阻对手前胸的意思。如果没有这个意识,动作去向无主次,影响劲力顺遂和精气神的表现。但是,如果意识过浓,有过分的攻击、防守意识,会浑身起僵劲,反而事与愿违,影响最为根本的松柔的进行。搂膝拗步是一个攻防意思比较明确的式子,处理起来比较容易,其他很多式子的攻防意思是百人百解,教学,处理就相对麻烦。初学时,对每个式子的攻防想象可以了解,但不可过分在意。攻防想象与式子的所谓力点息息相关。力点,就是两个物体互相作用时的接触点。严格科学地说,太极拳套路练习除了双足踩地,足与地面有接触点为力点外,身体其他任何部位不存在力点。所谓力点,在太极拳里它的实际意思是这个部位在运动时起引领作用。练拳至懂劲阶段,力点和得力一样是全身潜转,并不固定,这个时候固化它,就是死练呆练。同样的原因,力点可以了解,不可过分在意,以免浑身起僵劲,影响最为根本的松柔的进行。

     枪,它的攻击威力体现在尖刃;刀,它的攻击威力体现在刀锋。外功拳,有始有端,它的攻击威力体现在一招一式,每拳每脚情真意切力贯。太极拳匀缓连绵运劲如抽丝,无始无端无发力,无尖无刃无突凸,全体皆是攻击点亦是防守点。它的一伸一缩一分一合,酷似儿时蒙眼双手摸人探路的游戏,手探出去含蓄而有听力,以待其触,手摸到哪里就听到哪里就触到哪里,触到什么是什么。大多少儿做蒙眼双手摟人游戏时手探出去都意在手掌,当手掌碰触到人时,能很快抓握住,当大臂碰触到人时,反应很慢。有经验的少儿,手探出时意在整条手臂,柔柔的软软的,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不管手的哪一个部位碰触到人,反应都很快。太极拳要练到“挨何处何处发”,整条手臂含蓄而有听力至关重要。手伸出无定见,内行、外行都戏称打太极拳为“摸鱼”,鱼在哪儿?不晓得无须晓得。

     拳不敌法,法不敌功。心意拳到形意拳到意拳,一步步走来,招式意识从强到弱到无,一直到无招无式的实战家王芗斋横空出世,令人深思。实战家李小龙把武术的核心理解为四个字:近身,发力。废弃套路,废弃招式,一切练习围绕着这四个字展开。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练习掌握根本性内容,比如,能够做到力达梢节,前节强健有力,弹性用力,挨何处何处发。具有根本性内容后,稍加对抗练习,适合自身的并能够用于实战的“招式”便自然产生。这种注重根本性内容练习的练法,如果练不精没有质的跃升,则几无用场;如果练习方法对头,则潜力无限,提升空间很大。讲究招式用法的练习,速效,上手快,即使不精,也有成效,但提升空间十分有限。摔跤,擒拿,拳击等主从招式入手训练,招式自有它的训练规律,比如练习时快速,爆发,负重等。太极拳用意不用力,匀缓连绵的方式于招式的练习几无效应。一个人实战中真正管用的招式不多,而太极拳想象出来的招式无限多,这是一厢情愿,是臆想,华而不实。“挨何处何处发”是太极拳提出来的,什么叫挨何处何处发?换劲不换手!手不空回!不换手,何有,何来招式?“耄耋能御众”是太极拳提出来的,使招用招需要身手敏捷,耄耋何有身手敏捷!如果太极拳朝招式走,会改变太极拳术的技击特质,太极拳恐落有名无实。

     佛像由木、石、泥等材料雕塑而成,拆之即无,是“空的”,称为“空观”。雕塑做成观音即观音,做成弥勒佛即弥勒佛,做成阿弥陀佛即阿弥陀佛,由工人定,故它的称呼、形状是“假的”,称为“假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教反对崇拜偶像,假借佛像只是让人起见贤思齐之心,生仰慕效法之思而已,这是用“中观”认识佛像的价值和作用。太极拳套路与佛像何其相似:拆之即无,如意拳就不用套路,是“空的”;可做成陈式,吴式、杨式,武式、孙式、沙式,和式等等,由人定,是“假的”。人们可以通过套路,以套路为切入点为抓手练出内家拳。“不运气而气自周,不加力而力自彰,不用意而神自明。”内在的东西,亦可以舍弃套路以站桩加试力的方式练出内家拳内在的东西。这是用“中观”认识太极拳套路的价值和作用。假借套路,行身法端正而得骨力、运劲绵软而得筋力,一念不生而得气力之实。身法端正而得骨力是为着熟,运劲绵软而得筋力是为懂劲,一念不生而得气力是为神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