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案例分析 | 评估治疗五步走,矫正体态去疼痛,拒绝肌肉孤立论,整体治疗效果好!

 明日夏明日 2019-09-02

我们对于人体的认识不应该局限于单一的表面上的解剖。以往我们在治疗及训练时往往采用“肌肉孤立论”,阐述肌肉功能以及分析疼痛原因时,孤立地看待骨骼上的单块肌肉,剥离周边的血管以及神经的连接,分裂与周围肌肉及筋膜的联系,从局部去治疗局部的疼痛,因此考虑问题时思路局限化,处理方法单一化,而处理后的效果也往往差强人意。

但我们要知道,人体不是由单块肌肉功能叠加所维持稳定以及完成动作的,人体是一个整体,同时肌肉与肌肉之间也并不是独立的,他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结构上的筋膜联系,控制上的神经联系等。

今天我们就将为大家分享从筋膜线角度整体判断体态和疼痛问题的具体评估和治疗思路,打破孤立论,从整体角度来看待人体。

01

骨骼位置变化

下面为一些描述骨骼位置变化的常用术语。

a) 倾斜:如比萨斜塔般,偏离了垂直线或水平线,身体部分或骨骼结构的一边比另一边高。

b) 弯曲:指一连串的倾斜所形成的曲线,通常应用于脊柱。如正常的胸椎后凸(即胸椎向前弯),异常的腰椎侧弯等。

c) 旋转:在站姿下,旋转出现在水平面绕垂直轴发生转动。旋转是相对的,例如胸廓相对于骨盆向左旋转,也可描述为骨盆相对于胸廓向右旋转。

d) 偏移:用来描述身体某部位重心的位移。偏移也是相对的,如头相对于胸廓向左偏移,也可描述为胸廓相对于头向右偏移。

02

软组织评估

骨盆前倾为例,其下背部肌肉、屈髋肌紧张;腹肌、臀肌、腘绳肌无力。

接下来,我们需要关注屈髋肌或者使骨盆后方上提紧张的肌肉,它属于什么经线。

——髂肌、耻骨肌、腰大肌→前深线紧张

——股直肌→前表线紧张

——阔筋膜张肌→螺旋线或体侧线紧张
——竖脊肌→后表线紧张

——腰方肌→前深线或体侧线紧张

03

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a) 将前两步所收集到的关于骨骼以及软组织的信息汇集起来,合成一个故事。

b) 如图所示,一位患者,骨盆向左倾斜,胸廓和肩胛带向右倾斜,头向左倾斜,腰椎向左侧弯,胸椎向右侧弯,右股骨相对于胫骨向外旋转,左股骨相对于胫骨向内旋转。他热衷于打网球,同时观察打网球时的动作,会发现他的左旋线、右前功能线和右侧线均会缩短,与他的姿势相符。

c)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故事:该患者因为过量的打网球,使得客户右侧变短并将肩膀拉离了躯干从而导致右侧肩膀出现疼痛。所以我们的治疗思路就是延长这些缩短的经线,同时要求他打网球时将力量集中于身体中心,而非远端的手臂。

04

制定治疗策略

接下来,基于整体模式的观点,利用第3步中形成的故事,来制定下一步的治疗策略。

以上述患者案例为例,我们需要处理三个部位。

a) 从髋部到腋窝的右侧线:右侧腹内外斜肌→右侧肋间内、外肌

b) 从左髋部到右肩胛的左旋线:左侧腹内斜肌→右侧腹外斜肌→右侧前锯肌→右侧菱形肌

c) 指向右肩前部的前功能线:右侧长收肌→右侧腹直肌→胸大肌

肌筋膜松解手法的基本顺序规定:从较浅层的线——前表线、体侧线、后表线开始,然后是螺旋线,最后处理最为核心的部分,前深线。同时,在疗程的最后阶段,将核心与浅表的线“套”在一起整合。

注意此时将手臂线与功能线在整合过程中一并考虑,因为如果躯干代偿失调,肩与手臂就必须重建到新的支撑体上。因此首先确保躯干稳定,再去处理臂线及功能线。

05

治疗策略的评估与修正

根据治疗结果与新的信息,不断重复步骤1到步骤4,每一次治疗后都要问:

a) 治疗策略是否有效?

b) 治疗策略是否完全解决了问题?

c) 未解决的问题是否有新的策略可解决?

下面,我们将以一个案例为例,讲解上述五步体态评估与处理思路的具体应用。

06

案例分析

1&2 骨骼变化及软组织提示

A)正面观:

a) 姿势评估:

i. 骨盆左倾

ii. 胸腔相对于骨盆向左偏移

iii. 肋骨右倾,使得胸骨切迹返回中线

iv. 肩膀右倾

b) 提示:

i. 左侧下部体侧线缩短

ii. 右侧耳朵至髋部的体侧线向下缩短

B)背面观

a) 姿势评估:

i. 右肩胛骨向内侧偏移(内收)

ii. 右肩胛骨向外侧倾斜(向下旋转)

iii. 右肩胛骨向上偏移(抬高)

iv. 左腿承重较多,右股骨相较于胫骨-腓骨内旋,胫骨-腓骨看起来外旋

b) 提示:

i. 右侧胸小肌缩短

ii. 右螺旋线下部缩短

C)侧面观

a) 姿势评估:

i. 头部向前偏移

ii. 左肩相对于胸廓向后偏移,右肩轻微前倾

iii. 膝盖向后偏移(过伸)

iv. 骨盆向左旋转,肋骨向右旋转,双肩向左旋转

v. 躯干前倾,骨盆处于中立位

b) 提示:

i. 前表线被向下拉,乳突至耻骨缩短;后表线从足跟至肩膀被向上拉,颈部至头部后侧缩短

ii.左螺旋线上部缩短

D)上面观

a) 姿势评估:

i. 骨盆在双脚上方向左旋转

ii. 肋骨在骨盆上方向右旋转

iii. 双肩在肋骨上方向左旋转

b) 提示:

i. 左螺旋线上部缩短

3 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根据上述骨骼变化和软组织提示,我们可以得出下面一个故事。

a) 身体前侧筋膜缩短并向下移动,限制了肋骨的移动和头部的位置,需要肩膀和背部上提和抬高去代偿。

b) 右侧腿略长(可能是功能性的),右腿的内旋是为了使双腿长度相等:由于长短腿导致骨盆左倾;躯干与腿部的小旋转是为了适应运动锻炼所带来的差异。

4 制定治疗策略

a) 将前表线上的组织整体向上提拉

b) 肩膀到足跟将后表线上的组织向下牵拉

c) 将右侧线髋部到耳朵的组织延长(肋骨下半部分和腹部外侧);延长左侧线下半部分的组织(左腿)

d) 延长左螺旋线的上半部分

e) 放松并打开右旋线的下半部分组织,旋正右膝

f) 放松右侧臂前深线,放松胸小肌

在制定处理方案时,我们主要遵循以下两点:

1. 寻找筋膜和肌肉变短而 影响到运动的区域,然后在这些特殊结构所在的经线上做全长的检查。

2. 找到松弛的、运动过多或稳定性下降肌肉和筋膜部分,并将其强化。

——例如“臀中肌过弱”应该是体侧线协调动作能力的问题,应该以经线作为一个整体来解决协调性问题而不是针对某一块肌肉——这样功能稳定性才会得以发展。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