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背疽是种背上长毒疮的病,为何孟浩然、徐达等人都死于这种病?

 脑洞趣味历史 2019-09-02

现代医疗条件很好,所以通常不会出现那种,背后长了一个疮就关系到生命危机的事情,可在古代,背后长了一个疮,往往就意味着会出现生命危险。举几个比较广为人知的例子,如项羽的谋士范增、三国刘表、孟浩然、明朝开国第一大将徐达都是因为背上得了毒疮而死。《史记》: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 彭城,疽发背而死。《明史》: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

【范增剧照】

那么,这让古代许多名人病死的毒疮到底是什么?毒疮又为何会成为古人致死率很高的重疾呢?

宋洪适《跋痈疽方》云:疽发背,三尺童子亦知为膏盲之疾。

1、中西医,对背疽的认知不同

古人对于背疽的认知,和今天的我们不同,南宋李迅《集验背疽方·察疽发有内外之别》云:初发疽时,不拘小大,身体无热,自觉倦怠,生疽处亦不热……破后,肉紫黑色,此为内发。有此证者,未发见之先,脏府已先溃烂,百人百不救,虽有神仙药,亦付之无可奈何。

上述文字中,特别强调,这种病发作的时候,病人的“脏府已先溃烂”,这种情况下“虽有神仙药,亦付之无可奈何。”

【徐达剧照】

因为古代是没有x光之类可以检查器官的技术,他们本能认为背疽病发时,那些毒疮处肉腐烂的状态就是内脏坏掉的症状。在这种先入为主的想法下,古人治病的难度自然上升了几个档次。

2、古代医疗水平有限

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没有显微镜的情况下,古人并不知道细菌的存在,因而治疗方法主要还是依靠经验传承和推导试验。

但这两种手段,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因为病状会变异,二是因为药材种类太多,很难凭经验就确定什么可以治疗变异的病状。

【本草纲目】

3、古代信息传播不便,许多药方只有极少数医生会

就如同我们现在的版权一样,在古代研制出一种新药方之后,往往只有极少数人掌握,这种情况下,有条件的人可以找到医生治病,而绝大多数人连知道这个医生都是很困难的事情。

古代出行不易是一方面,信息传播的成本又全靠人力,这就限制了信息的传播范围。

医生对技术的版权观念又是影响治愈率的另一原因,如同武功秘籍,人家辛苦研究出来的东西,当然会优先传给后人、爱徒。

所以,这种种原因,导致了背疽在古代近乎绝症的死亡率。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