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懿的曾孙重建了晋朝,却大权旁落,被大臣活活气死!

 指缝间的历史 2019-09-02

文/晚风暮雨

中国历史上,每个王朝的开国皇帝几乎都是一代枭雄,他们智慧深沉、野心勃勃,拥有气吞山河的气魄,金戈铁马十数载,最终开创一个新的王朝。

即使是重建宋朝后只能苟且偏安于半壁江山的宋高宗,他虽然只能算“半个开国皇帝”,但也是老谋深算之辈,否则也不可能重整风雨飘摇的江山,使其又延续了一百多年。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历朝的开国皇帝几乎都是才智过人的一时英杰,据统计,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首称皇帝以来,开国皇帝大约有几十人(包括战乱时期的割据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

这么多开国皇帝之中,有一个人例外,他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且受制于大臣,最后竟然还被大臣给活活气死了。

这位窝囊透顶的开国皇帝就是司马懿曾孙、东晋开国司马睿。

司马睿,字景文,是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父亲去世后,袭爵琅邪王,关于司马睿的身世,还有“牛继马后”之说:司马睿的妈妈夏侯光姬(曹魏名将夏侯渊的曾孙女)与牛金私通,生下司马睿(也一些学者被称为牛睿),后来司马睿登基,建立东晋王朝,至此,晋朝的江山从司马家手里转到牛家手里。

当然,“牛继马后”之说尚有争议,并不完全可信,较为靠谱的说法是与东晋对峙的北朝人为了诋毁东晋王朝的的正统性而故意编造的。

司马睿被晋怀帝拜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后来,在琅琊王氏族人王导的建议下,渡江南下,来到建康,结交和笼络江左士族。

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宗室和南北方世家大族的拥戴下,正式即位,即晋元帝。

司马睿虽然号称开国皇帝,但当时琅琊王家在朝堂的势力凌驾于司马氏之上,故被时人称为“王与马,共天下”。

王氏家族的王导和王敦兄弟二人,基本上掌控了朝廷,王导任丞相,司马睿称他为“仲父”,王敦则则掌控军队,史书上称其“专任阃外,手控强兵,群从贵显,威权莫贰(1)”。

王氏兄弟权力过大,自然引起皇帝猜疑,司马睿先后提拔和重用刁协和刘隗两人以牵制王氏兄弟,同时疏远王氏兄弟。

王导气度不凡,一直安守本分,无异心,王敦则暴跳如雷,“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2)”,由此还产生了一个成语:唾壶击缺。几百年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还在诗中调侃道“莫因老骥思千里,醉后哀歌缺唾壶(3)”。

司马睿对王敦也有所防范,任命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兖、豫等六州军事;刘隗为镇北将军,都督青、徐等四州军事,各率万人,分驻合肥、淮阴,名义上是防范北方的后赵,实际上是防备王敦。

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王敦以诛杀奸臣刘隗等人为借口,在武昌起兵,顺长江东下攻打首都建康,同时,王敦的心腹将领沈充在吴兴举兵响应,兵至芜湖后,王敦又上书奏列刁协罪状。

司马睿大怒,下诏定王敦为“大逆”,下令斩杀者王敦可封为五千户侯,并宣称要御驾亲征,同时调刘隗和戴渊等人率军回防建康。

当时东晋王朝的世家大族对司马睿和王敦之争大多报以观望的态度,太子的至交好友,散骑常侍温峤甚至认为王敦起兵一定有他的原因,“大将军此举似有所在,当无滥邪?(4)”,建康城内的王氏家族成员和党羽或者出城投奔王敦,或者暗中准备接应。

朝廷军队败绩,王敦大军攻入首都后,放纵士卒四处抢掠,城中大乱,官员争先恐后逃命,戴渊、刁协等人被杀,刘隗投奔后赵石勒, 皇帝司马睿身边只剩下安东将军刘超和两名侍中,司马睿无计可施,脱下戎衣,换上朝服,向王敦求和。

司马睿对王敦说:“如果你想当皇帝,早点跟我说啊,皇位让给你,我还去当琅邪王。为什么让百姓跟着一起受苦呢?”“欲得我处,但当早道,我自还琅邪,何至困百姓如此!(5)”

同时司马睿大赦天下,诏告王敦等人无罪,然后任命王敦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江州牧 ,封武昌郡公,食邑万户,至此,东晋朝政大权尽归王敦,司马睿被架空,成为傀儡。

王敦掌权后,将朝廷官员和地方将领进行了一番调整——全部换成自己的心腹和党羽。驻军在首都的王敦,始终拒绝朝见皇帝,后来更是不辞而去,径自返回老巢武昌,遥控指挥朝政。

司马睿看到王敦飞扬跋扈、恣意妄为,自己却无力撼动起权势,遂忧愤成疾,于永昌元年(公元323年)去世,“睿畏迫于敦,居常忧戚,发病而死(6)”。

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中,被大臣专权而气死的,司马睿是第一个,恐怕也是唯一一个,司马睿,应该是最窝囊的开国皇帝,就算是宋高宗这位半个开国皇帝的表现,也要强于司马睿,高宗虽然被秦桧“挟虏势以要君”,每次见到秦桧时,都要在靴子中放一把短刀,即使这样,高宗不仅没被秦桧气死,而且在秦桧死后,将其党羽贬出朝廷,最终笑到了最后。

司马睿去世后,太子司马绍继位,即晋明帝,司马绍为人勇毅,有文才武略,在位期间,平定了王敦第二次叛乱,期间,王敦已死,尸首被起出,焚毁衣服并跪着斩下头颅示众,“发瘗出尸,焚其衣冠,跽而刑之(7)”至此,司马绍终于为父亲报仇雪恨。

引用资料:

(1)《晋书·卷九十八》

(2)《世说新语·豪爽》

(3)苏轼·《次韵刘景文见寄》

(4)《晋书·卷六十九》

(5)《晋书·卷九十八》

(6)《魏书·卷九十六》

(7)《晋书·卷九十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