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坊七巷,有福之州

 百一夫 2019-09-02

这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中心有一个闻名

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明清至民国走向辉煌,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

古老坊巷的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可称为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内现存古民居约有270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也可称为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

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主街,南北朝向,北起杨桥路口,南至吉庇路达澳门桥,全长1000米左右,两边古建错落,青瓦白墙,门庭栉比,古色古香。同时,它也是三坊七巷历史街区的中轴,东侧有七巷,西侧有三坊,福州市民顺口溜叫做“后街三坊朝七巷”。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

仿古长廊亭:

方便旅客休息。

三坊七巷,是中国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
宽大的步行街,两侧同其他地方的步行街一样,商铺比比皆是。

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

江南建筑中,绝大多数是成90度角的直线构成的阶梯形的山墙,惟独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马鞍墙是曲线形的马鞍墙;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翘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喜欢这里的包容,过去与现在虽不在同一个时间里,却在同一个空间里展示和诉说着一座城市的风貌。
古街上熙熙攘攘,人头攒动,虽然不是节假日,也是人气满满,如入闹市。
刻书。
街道两旁有很多的老字号。
油纸伞,福州三宝之一。
店主在扇子上作画,讲诉着关于这里的故事。
 花灯。
沿着主街依次走到南头,其中大多是具有商业性质的展览馆、艺术馆,里面展出和售卖各种纪念品、工艺品,基本上都是免费参观。
虽是承载着历史,经历过风雨,而如今却是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刷卡进钢琴弄,弄内传来悠扬的琴声。
裱褙。
 一个城市,一条街巷,一栋建筑都承载着它自己的历史。过去与现在以并存的方式展现着城市独有的面貌。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近代史。”漫步在三坊七巷里就像穿越了唐宋元明清,品读了半部中国史。

三坊七巷自古崇文重教,人杰地灵,文儒武将,这里一直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三坊七巷更吸引我们的是坊巷间走出的名人们。

“路逢十客九青矜,半是同袍旧弟兄。
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
这首诗是三坊七巷的生动写照,说明了当时读书人之多,以及深夜苦读的生动景象。据不完全统计,三坊七巷出过3个海军总长、10个尚书、10位总督、10位院士及151位进士。

有人说这里是改变中国近代史的地方,因为近代以后的重要历史事件,如虎门销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 “一二·九”运动、卢沟桥事变等等,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关节点。
而从三坊七巷中走出的人物都在这些事件中扮演了时代推手的角色,在南后街的尽头石碑上刻写了这些近代的名人。
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旭、冰心、林纾等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皆出自于此,一代代智者贤士书写着三坊七巷的历史文化。

林则徐:那个大名鼎鼎的“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个虎门销烟的名族英雄。
在三坊七巷附近的澳门路16号,有一个林则徐纪念馆,是一个具有江南园林风格的园林,里面展览以大量的实物、照片、图表、模型等表现了林则徐爱国忧民的一生,参观的时候就像是体验一部传奇历史大片。
严复:了解严复是因为他翻译的《天演论》,严复的故居位于福州郎官巷中。在福州人心目中,严复才是他们心目中最为敬爱的历史人物,因为在三坊七巷很多街道和商店,经常会看见和严复相关的建筑和纪念品。
郁达夫:郁达夫是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作家,先生在福州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因此也算是三坊七巷中走出的人物。读过他的作品《怀鲁迅》和《故都的秋》,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对他记忆深刻是因为他的风格,学会用第一人称“我”写一些作文。
冰心:当代著名女作家,大多数人了解这位世纪老人,都是从《繁星》与《春水》里认识的。冰心是儿童文学作家,至今还保存着她的小桔灯作品。冰心的故居,同时也是林觉民的故居,而且近代才女林徽因作为林觉民的侄女也曾在此居住。18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为林徽因写过很多情诗,两人也都是以书信来往。
陈宝琛:溥仪的老师,但纪录片《末代皇帝》里面对他的形象描述得太刻板。

篇贰、三坊

1、衣锦坊

 衣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

衣锦坊旧名通潮巷,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宋时称“禄锦”,明朝更为“衣锦”,其实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现在衣锦还乡,荣耀故里,所以坊名也改了。过去称“通潮”,则是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

衣锦坊的著名景点“水谢戏台”,创建于明万历(1573-1620),原是郑姓住宅,清道光年间,为孙翼谋家族所有。

2、文儒坊

文儒坊旧名阴山巷,以在闽山之北故称。后来改为儒林坊。

北宋时因“海滨四先生”之一国子监祭酒郑穆居住于此,改名文儒坊。
 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张经居此,又名尚书里。

3、光禄坊

光禄坊西接通湖路,东连吉庇巷,坊名光禄,宋代嘉佑七年(1062年)方寘御封光禄大夫,所居坊赐名为“光禄”。

在光禄坊西侧有一小巷,叫早题巷。辛亥黄花岗起义烈士林觉民殉难广州之后,他家从南后街迁出,曾避难栖身于巷内。
光禄坊口的澳门桥,连接着现在的澳门路与南后街,建于唐天复元年(901年),原名清远门桥,俗名鸭门桥,其建筑构造为单孔石拱桥,长10米,宽6米。著名闽剧《荔枝换绛桃》中的爱情故事就与澳门桥和安泰桥有关。
据说在唐朝末年,居住在狭长内河两岸的男女,常常以互投荔枝和桃子表达爱慕之情。居住在澳门桥附近吉庇巷的画师艾敬郎与居住在安泰桥附近桂枝里的姑娘冷霜婵每天隔河相望,日久生情,冷霜婵决定投荔枝给艾敬郎,以私定终身。不料此时闽王征选宫女,冷霜婵被抢进了宫,这对恋人便跳进烈火中,化作一对鸳鸯,双双腾空飞去。

篇叁、七巷

1、杨桥巷

杨桥巷古名登俊坊巷,是七巷当中最北面的一条巷,如今已扩建为杨桥路。

杨桥路现在已经成为了东街口商圈东西走向的城市主干道。
杨桥路雅道巷北口的双抛桥,原名合潮桥,因由东南二潮合流于此得名,桥上建有雨亭。


福州民间传说:古时有王氏之子与陶氏之女两相情爱,誓结夫妇,但被奸人破坏,不得如愿,终于月夜双双投河,故名“双抛桥”。

桥上旧有石刻,“合潮流水河步”六字,原桥已毁。现存双抛桥,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桥栏石柱上刻“古今合潮桥”,“光绪丙子年建”。

2、郎官巷

“朗官巷”古称延福里。北宋咸平五年,里人刘若虚中进士,改名“荣亲里”,后来又改名为“朗官巷”,《三山志》载:“以刘涛子孙皆为朗官”故名。
朗官巷16号的严复故居严复故居为清代建筑,花厅为民国式双层楼房,两座毗连,占地面积609平方米,1920年时任福建省督军李厚基为严复购置。
严复(1854-1921)候官县(今福州市)人,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先后出任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等校长,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

3、塔巷

塔巷旧名修文巷,北宋知县陈肃以科举不利,改名兴文巷;南宋称兴文坊。明代又改名为文兴坊。俗称塔巷,以五代时坊内建有阿育王塔和塔院得名,后塔虽废圮,但塔巷之名却保留至今。

4、黄巷

唐及其以前,"永嘉南渡,黄氏居此,旧名黄巷"。宋时,里人崔大夫及第,改名新美坊,又称新美里。明万历以后复称黄巷,沿用至今。
巷口。
黄巷尾端的郭柏萌故居又称郭阶三故居,始建于明末。主座建筑共三进,庭院内环境幽雅,有造型别致的假山,水清鱼跃的鱼池,小巧玲珑的花亭,错落有致的树木,颇具江南建筑的韵味。
郭柏萌是道光时期的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光绪元年辞归福州。

5、安民巷

安民巷旧名安民坊,相传唐未黄巢农民军入闽,兵至巷口,出示安民,故名。
北宋初中奉大夫刘藻以孝闻,诏赐粟帛以旌之,因改类坊。宋中叶太宰余深居此,改为原台育德坊。元福建省都事贾讷居此,其母贞节,又改为贞节坊。明万历年间恢复为安民巷,并沿用至今。
安民巷53号系清代民居,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1937年新四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张云逸奉命与国民党福建省主席陈仪谈判,翌年2月,新四军参议王助出任办事处主任,新四军办事处在此正式成立,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8年5月,日本侵略军侵占闽江口,办事处迁往南平。

6、宫巷

宫巷,因巷内有紫极宫道观,古旧名仙居里,宋代坊内以崔、李二姓显贵,改称聚英坊;元代又改为英达坊。明成化年间,又以巷内紫极宫直称宫巷,并沿有至今。
巷口。
巷内的清两江总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故居。

7、吉庇巷

这是一条名字最为玄乎的巷。
据《闽都记》载,相传郑性之(公元1172年-1255年,宋朝名臣,闽清人)贫贱之时,某年十二月廿四日祭灶之日,向巷口的卖肉老板娘赊肉,老板回家大怒,往郑性之家将刚下锅的猪肉捞回来。郑性之苦笑,画马题诗,然后焚烧祭灶:“一匹乌骓一支鞭,送君骑去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郑性之后来做了大官,衣锦还乡,老板看见说:“这不是郑秀才吗?”郑性之不由分说,抓下老板,定了罪,当场打死。“自是出入,巷无行人。后坊废,名其巷为'急避’”。嘉靖年间,乡人认为巷名不雅,改为“吉庇巷”,有“吉祥如意,庇境安宁”之意。
吉庇巷是七巷中最南侧的一条巷,横贯于八一七北路(南街)和南后街之间,与光禄坊相通。现在吉庇巷已改造成了路,称吉庇路。
吉庇路60号的谢家祠,为坐北朝南的建筑,始建于明代,系龙岩适中(今为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谢姓人氏在福州购地所建,除了供奉先贤与祖先外,主要用于家族子弟读书住宿。

篇肆、林则徐纪念馆

林则徐纪念馆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祠门外围屏墙内壁有浮雕虎门销烟图,大门上额刻着“林文忠公祠”。
全馆为古典式园林建筑,现如今,堂、厅、楼均辟为林则徐生平展室,分林则徐生平事略、林则徐与鸦片战争、林则徐与救灾、水利,放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手迹等部分。
林则徐的事迹毋庸多论,他开启了中国的禁烟运动。他是中国清代爱国政治家、思想家、诗人。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缴获和焚毁大批鸦片,并粉碎了英国侵略者的多次武装挑衅,表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出身贫寒,为官清廉正直,关心民隐,为民众所称颂。所以在全国各地多处都可以看到纪念他的遗迹和场所。
南北花厅的西面有两层的曲尺楼,原为林家子弟读书的地方,楼前有草坪、鱼池、假山、花木等。
御碑亭内有光绪三十一年立的道光三十年“圣旨”、“御赐祭”、“御制碑文”等3块青石碑。
仪门两侧回廊陈列了20多面执事牌。

篇伍、冰心和林觉民故居

林觉民故居,也是谢冰心的故居。故居坐西朝东,三进,四周有风火墙。
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一长廊,廊两旁种有翠竹。
小厅有门东通“紫藤书屋”。
第三进大厅两旁各有前后厢房。天井两旁为自成院落的南、北院。林觉民与妻子陈意映住在西南隅一厅一房。
厅与房前有小天井,小天井南端的卧房窗外有花台(昔时种植腊梅)。
在林觉民就义后,父亲林孝颖为逃避清兵的追杀带领全家躲到福州远郊,谢家便买了此居,民国建立前后,著名作家冰心(谢陈伊函莹)曾居此。近代才女林徽因(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夫婿梁思成)作为林觉民的侄女也曾在此居住。

我这一生,读过很多书,走过很多路,饮过很多酒,见过很多人......百一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