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谨宜先生这样治疗小儿腹泻

 金坛区 2019-09-02


⊙作者:钱雄,邢燕如,张谨宜(指导)

⊙编辑:杏林君

张谨宜先生出生于中医儿科世家,系嘉兴市名老中医。行医50余载,继承祖辈经验,不断探索,走中西医结合之路,以中医辨证与现代医学结合诊治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呼吸道、肠胃道疾病,针刺治疗疳积(奶痨)、厌食等。兹将其治疗小儿腹泻病验案举析如下。

1参苓白术散案

患儿吴某,女,3岁。2015年10月15日初诊。因饮食不洁后出现腹泻6~7次/日,已1月余,肠鸣,乏力犯困,体重减轻,面色萎黄,纳差,尿量减少,舌淡红、苔白腻,脉虚缓(右关为甚)。证属脾胃气虚夹湿证,予参苓白术散加减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处方:太子参、山药、炒白扁豆、莲子肉、薏苡仁各10g,茯苓、炒白术、陈皮各6g,焦六曲、炒鸡内金各6g,炙甘草、砂仁、桔梗各3g。5剂,水煎,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2诊,家属诉服药3日后,腹泻减为3~4次/日,纳增困减,舌淡、苔白略腻,脉虚缓。前方奏效,故仍以前方序贯之,14剂而愈。

:患儿脉虚缓为虚证,以右关甚,为脾虚有湿之脉象。腹泻、乏力犯困、面色萎黄等症皆为脾虚湿困之表现。治拟参苓白术散加减健脾利湿。本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脾胃虚弱夹湿所设。方中君以太子参补元气,益气健脾。茯苓、炒白术、山药健脾益气,且茯苓渗湿、炒白术燥湿,共为臣药。炒白扁豆、莲子补脾止泻;陈皮、砂仁和胃醒脾,行气化滞,使本方补而不壅;薏苡仁健脾渗湿止泻;桔梗入肺经,可宣肺利气,通调水道而祛湿,亦有“桔梗上浮而保肺”之功;加焦六曲、炒鸡内金消食和胃;大枣补养脾气,共为方中佐药。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

2六和汤案

患儿金某,男,8岁。2014年7月6日初诊。腹泻4天。4天前过食冷饮后,解泡沫稀水便,次频,腹痛肠鸣,倦怠乏力,脘闷食少,发热畏寒,肢体酸痛,口微渴,苔白滑,脉濡缓。证属暑湿感寒,予六和汤祛暑化湿、健脾和胃。

方拟:砂仁、姜半夏、苦杏仁、人参、炙甘草各3g,赤茯苓、藿香、炒白扁豆、木瓜各10g,香薷、厚朴各6g。3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1日2次。2诊,热退,解糊状便,纳略增,余症皆有改善,苔薄白而滑,脉濡缓。予前方加炒鸡内金、焦六曲、焦山楂、炒谷芽各10g,以健脾助运、消食和胃,5剂。3诊,解烂便1~2次/日,余症皆除,舌淡红、苔薄白,脉平。续前方7剂愈。

:本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调和六气之功。主治暑湿感寒证。方中以“夏月麻黄”香薷为君药,辛温发汗、芳香化湿。臣以藿香、厚朴化湿和中、外散表邪。人参、炒白扁豆健脾益气;木瓜、赤茯苓渗湿;姜半夏、砂仁和胃止呕;苦杏仁宣肺利气;大枣、生姜调和营卫,共为佐药。炙甘草为使,益气和胃、调和药性。诸药相合,则夏月寒湿之证得除。

3痛泻要方案

患儿赵某,男,11岁。2014年9月22号初诊。腹泻3月。神疲乏力,心情抑郁及紧张时腹痛腹泻明显,肠鸣,嗳气少食,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证属肝气乘脾,治拟痛泻要方加减抑肝扶脾、理气止泻。

处方:炒白术、炒白芍、陈皮、太子参、茯苓、炒白扁豆各10g,防风、柴胡、木香、郁金、炒鸡内金各6g,炙甘草、乌梅各3g。7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1日2次。2诊,腹痛腹泻明显减轻,胃纳增。效不更方,守方21剂而愈。

:《景岳全书·泄泻》有云:“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本证为肝木乘脾之泄泻,故宜选用《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具有泻肝补脾作用之“痛泻要方”加减化裁。本方以肝郁脾虚为主证。方中炒白术燥湿健脾为君,臣以炒白芍柔肝缓急止痛;陈皮理气健脾,防风升清止泻共为佐药。又辅以太子参、炒白扁豆健脾益气;柴胡、木香、郁金疏肝理气;茯苓健脾渗湿;炒鸡内金消失和胃;《医宗必读·泄泻》云“泻下有日,则气散而不收,无能统摄,注泄何时而已?酸之一味,能助收肃之权”,故取乌梅一味,以酸收止泻;炙甘草缓中,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则健脾燥湿,柔肝缓急,痛泻自愈。



本文来源:《浙江中医杂志》2017年2月第52卷第2期,原文题目:《张谨宜治疗小儿腹泻医案三则》。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并注明转自杏林学苑(xinglinxy)。本微信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