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闻道 识道 悟道---22

 温情海洋 2019-09-02

         中国古代教育有着现代教育无法比拟的科学性,这是产生中国式思想和智慧的根源,而现代教育产生不出卓越的思想家的根本所在。大约在公元前17世纪以前的夏朝,中国有了学校,叫官学,只是学校是被贵族子弟所垄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周朝的王室没落,逐渐产生私学,以孔子为鼎盛,这直接产生中国文化第一次高潮的原因。

       周朝的教育体制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一般从五、六岁开始学习,礼-----礼节,社会和道德教育;乐-----音乐,歌唱、演奏乐器;射------射箭技术 ;御-----驾驶马车的技术;书-----书法,书写、识字、作文;数------数理,术数。这六艺涵盖的非常丰富,而且有着很深的内涵,科目安排的科学性,比现代教育先进许多,这是经过先贤圣人制订的科目,里面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深厚的智慧,更不是哪一个后辈人能够轻易的体会和理解。

      周朝后因私学的兴起,而官学进一步发展,在汉代开始兴建官学的最高机构太学,此时太学专设五经博士,进行研究和学习,产生了儒家经学体系;晋朝时代外族入华,促使太学分化出国子学,有轻重之分,直到隋文帝建国,大力改革,去国子学,设立国子监,成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国子监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这是中国古代教育体制的重大进程,影响后世中国深远,以后虽然名称不同,科目侧重不同,大体方向是一致。唐朝中期国子监增设律学,这是历代传承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国子学,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太学,其他则吸收低级官员子弟;而民间私学,各种学术流派活跃,都以私学方式传播,这是对官学有益的补充,面向社会广大人民,好学者皆可入,这是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浏览许多古代典籍,保存古代典籍的重要途经。私学先盛于孔子,后世一直活跃在民间里坊,每一个历史朝代鼎盛的背后,是私学的鼎盛,没有文化做基础,社会是不可能有良好发展的。宋朝后私学兴盛,以书院为代表,并且经常性进行讲会,丰富了学术的多元性,扩大了书院和文化的社会感染力。 

      古代教育为蒙学,小学,大学。年满三到六岁的启蒙即是蒙学,以识字,写字为主,读于《百家姓》,《弟子规》,《声律启蒙》、《千家诗》年满八岁入小学,以六艺的基础为主,亦叫小艺,粗通六艺之基础;年满十五岁入大学以六艺的提高为主,如射----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发之疾,瞄时短促,上箭即放箭而中;襄尺-师与生互射,师与生并立,让师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礼记》规定”比年“入学,中年考核。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教育体制到汉朝时已经完备,因此创造出汉朝文化领域的诸多的科技成就。汉朝设太学,和五经博士,每年考试一次,方式是“设科射策”,分甲、乙两科,以区别程度高低, 隋唐官学明确规定儒学招收14岁到18岁官员子弟,学习年限为九年,书学和律学为六年。考试分“旬考”、“岁考”、“毕业考”三种。宋朝时期在学习制度上有所改革,是王安石在太学实行“三舍法”,即将生员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生员必须依照学业程度,通过考核,依次升舍,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平时有品行(“行”)和学业(“艺”)的考察记录,每月由任课教师举行“私试”,每年由学校举行“公试”,合格者就可依次升舍。元代又将学生分为三等六斋,通过考核积分逐级升斋。明代仍然沿用元代的积分制,入国子监就读的学生必须先入低级班,一年半以后,文理通者升中级班,再过一年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升入高级班,而后采用“积分制”,按月考试,一年积满8分为及格,这样就可以待补为官。清代以后,对文化上的沦丧,积分制已名存实亡,入监读书只是熬年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