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四届(2019)中国牛业发展大会暨首届平凉红牛节】扶贫路上牛当先

 太郎66 2019-09-02
02
扶贫路上牛当先
——平凉红牛产业发展扫描之二

  “没掏一分钱,没投一份力,就有了三头牛,还分了4500元的红,政策好啊……”提起县上给自己借款养牛的事,李福寿就红了眼眶。

  崇信县黄花乡马寨子村村民李福寿的日子,并不像自己的名字这般圆满。上有80多岁的老母亲,下有七八岁的小孙女,媳妇身体残疾,儿子外出打工时出了意外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重担都压在李福寿身上,不到60岁的他,比实际年龄苍老了许多。

  “家里这么个情况,老李不容易,村上给他安排了保洁员的公益性岗位,各类扶贫政策也都落实了。”马寨子村村支书郭张义说,目前村里还有2户没有脱贫,李福寿就是其中之一,这次牛产业政策也向他倾斜,他家是村里分红最多的。


  2017年,崇信县开始推广“借款购牛、托管代养、固定分红”模式,按照统一购销、集中饲养、逐年分红的方式,积极动员150个帮扶单位与2520名干部职工签订了借款协议,共筹集资金252万元,为143户贫困户购买基础母牛249头,采取“托管代养”的模式,集中投放到崇信红牛产业开发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统一饲养管理,并由公司和贫困户签订了“托管代养”协议,按照每头牛第一年1500元、第二年2000元、第三年3000元,三年累计分红6500元的标准,为贫困户进行分红,三年后由红牛公司负责归还帮扶单位职工借款。

  针对李福寿的情况,红牛公司为他代养了三头牛。2018年10月底,公司第一次分红,李福寿拿到了4500元分红款。

    产业脱贫,是贫困户脱贫的关键。

  根据实际,市委、市政府确定了“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的产业扶贫工作思路,并将牛产业确定为助推脱贫攻坚的“首位产业”,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牛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方案》等一系政策措施,实施“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个平台、一套运作机制”的产业推进模式,推动形成了全市上下大抓牛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崆峒区西阳乡火连湾村是纯回族村,有养牛的传统,但苦于没有资金,以前虽然家家户户都养牛,但并没有在牛上挣到钱。在政策扶持下,四年前,建档立卡户张智虎把5万元精准扶贫贴息贷款全部拿来买牛,还让牛“住进了”村里统一修建的养殖场。 

  “见犊补母每头给了500元,基础母牛补了3000元,政策好得很,我只要把牛养好就对了。”以前总想在外面跑的张智虎现在收了心,每天精心“伺候”他的牛,去年秋天,两头牛就卖了2万多元,张智虎也如愿摘了贫困帽子。

  张智虎养牛的各类补贴,得益于崆峒区实施的牛产业扶贫“六补一投”模式,即建棚补助、入区补助、购牛补助、见犊补助、母牛补助、建窖补助和投放铡草机,对有养牛意愿的贫困户进行扶持,增强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

  不仅如此,为了引导加快“平凉红牛”良种基础母牛种群繁育,夯实“平凉红牛”新品种选育基础,2019年6月,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平凉红牛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对贫困户养殖‘平凉红牛’基础母牛的,按照‘见犊补母’的原则,由各县(市、区)在原有补贴政策的基础上,每头追加补贴1000元。各县(市、区)择优确定养殖‘平凉红牛’良种基础母牛10头以上的大户100户、100头以上繁育场5个,给予重点扶持,每头‘平凉红牛’良种基础母牛补贴1000元。”

  平凉是农业部划定的全国优质肉牛优势生产区。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市从养殖传统习惯和适应性出发,选择培育改良了以红色被毛肉牛品种为主要饲养群体,提出了集外在特征与内在品质于一体的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平凉红牛”基本概念,并把平凉牛产业定名为平凉红牛产业。

  为了保证平凉红牛产业的健康有序推进,各县(市、区)都创新了适宜本地发展的牛产业发展模式。

  华亭市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对无养殖能力的贫困户,由公司代购代养“平凉红牛”,连续分红3年。将有养殖能力的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由合作社组织贫困户购牛、饲喂,由企业以高于市场价格的标准进行收购,解决贫困户产销和增收问题。

  泾川县探索形成了“政府牵线、企业牵头、农户牵手、三方联姻”的“四牵三联”产业扶贫模式,由政府牵线搭台,以利益、资金、资源、劳力为纽带,让龙头围着市场转,合作社跟着龙头走,农户跟着组织干,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相互紧密联结,形成高效的生产组织链条,促进农民增收。

  灵台县积极顺应农村“三变”改革,将村集体资金(项目资金)、贫困户产业扶持资金和群众牛棚、设备等折资入股合作社,以合作社为主体,打包入股养牛龙头企业,由企业购牛并进行规模化经营,年底为贫困户固定分红。

  庄浪县按照“党组织+国有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群众”的产业发展模式,组建了县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内设养殖业子公司,在乡镇设立养殖分公司,在行政村组建合作社,构建了县、乡、村三级产业发展服务平台,推动产业发展由行政推动向市场化运作转变。

  静宁县积极组建“县供销集团(县产业扶贫公司)+乡镇供销合作社(乡镇产业扶贫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推行寄养代繁、托管饲养、订单养殖等,分户出资、集中养殖、固定分红的模式,变分散养殖为规模养殖,着力解决农户不会养、不能养、不愿养、增收慢的问题。

通过持续的政策引导和产业推广,在具有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扶贫模式的助推下,有效帮助了有发展意愿但无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实现养牛增收。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市肉牛饲养量70万头,标准化规模养牛场426个、肉牛专业合作社1012个,发展肉牛大户1.67万户、带动8.4万户贫困户发展肉牛产业,年牛肉产量3万多吨,牛产业总产值72亿元,重点养殖区域农民人均养牛收入3000多元。

来源:文/平凉日报 刘英娜   图/平凉日报 姚志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