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工作以后,经常遇到送礼这件事。提到送礼那会,那是个周末的晚上,我爸正和我舅在一起吃饭,我爸借着酒意给我上了一课。在描述我爸经历过的故事之前,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族。 我的爷爷兄弟两个,在一九五九年,我爷爷搬到了上海。伯公留在广西,爷爷有三个儿子,我爸排行老大。 回祖籍探亲也是我爷爷的一个愿望。一九九五年那会,祖籍老家那边也刚装上了电话机,我爸着手准备返乡的一段时间里,与老家的通话每天都有聊不完的话题。 我爸他每天通话的内容,最多的就是问老家伯父那边兄弟和亲戚人数的话题,问了一遍又一遍,算来算去算出了我爷爷那辈堂兄弟一共有多少亲戚,然后才能更好的备办礼物。 一人一份礼,一个都不能少!我爸是这么想的。正好家里孩子孙子有许多穿不完的或者嫌小的衣服,他听说我们老家的人,现在都赶时髦,这些衣服跟新的差不多,正好可以送他们。 自家的不够,我爸甚至去找朋友要,忙了差不多半年,总算凑足了。 因为工作原因我的两个叔叔没办法配合我爸做这个事情,我爸只好一个人前往,他一个人拎了满满三大箱行李到了广西,回到老家,足足躺了几天,才喘过气。 亲戚们一人一件,居然不多不少,每个人都说漂亮,而且跟着就穿上身,我爸拍了张合照回上海,见人就秀,递上照片,告诉邻里亲朋好友说:“全穿上他带去的衣服,说自己的礼没白送!”然后叮嘱我两个叔叔照办。 我的两个叔叔都摇头。 都说他们工作比较忙,没时间收集衣服,我二叔说:“只打算给他们每人一个红包,钱不多,意思意思!” 三叔更干脆:“就说,请他们吃顿饭就成了,热闹热闹!” 不久,二叔和三叔都从老家回来了,据说受欢迎的程度,比我爸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爸听后,心里感到奇怪!算算二叔和三叔花的钱,跟自己的礼物在价值上比起来,不见得多。而且觉得自己的礼,是亲自扛过去的,意义不同,怎么好像他们反倒吃香呢?正巧有个小同乡回去,我爸就请对方侧面打听打听。 小同乡回来,立刻向我爸报告: “说他回到家乡才见面,好几个人就提及三叔请他们上省城大酒楼吃大餐,说盘子有多讲究,地方有多漂亮。也有人讲二叔发红包,人人有奖,非常大方。”小同乡紧接着说,“可就是没人提你送的衣服。有一天,他认出一个人穿的是我的夹克,就问。你猜他怎么说?” 我爸摇头了。 “他说,旧东西,不提了!”小同乡顿了一下笑道,“人都要面子,你的礼物再实用,如果不把面子做足,只怕收到的会是反效果。”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据我爸他还听我三叔回来后得瑟过,说他请完客,服务员送上账单,好几个亲戚抢去传阅,对着账单啧啧有声。 还有的亲戚偷偷说:“这根本就是吃地方、吃装潢嘛!菜也不怎么样,却贵得离谱。” 问题是,事后亲戚间最爱谈的,就是这顿饭。他们甚至四处对朋友宣传: “有个上海亲戚,请自己上省城大酒楼……”然后一五一十、添油加醋的形容。那不紧是喜形于色,而且是得意扬扬。 相反地,辛苦筹划半年,送的衣服都是上等材料的老爸,为什么吃力不讨好? 思考: 一个人可能每天到外面绕来绕去,捡些别人扔出来的东西,拿回家用。但是当他的有钱亲戚,送他几件旧家具的时候,他却断然拒绝,甚至当场翻脸。 妙的是,一些非常富有的人,却又可能跟朋友要小孩的旧衣服,你送他旧书籍、玩具,他都能欣然接受,一点也不觉得丟面子。 中华民族是节俭的民族,东西自己用不着,又舍不得扔,觉得暴殄天物是罪过,于是拿去送人。送什么人?常送不如自己的人。岂知这样做,稍稍不注意,就伤了情。 记得我有一年去登山的时候,旅行团里的老人家,除了各买一支登山杖,还各雇一位“地陪”护送。 当几天的旅程结束,大家到山脚下。老人家心想那昂贵的登山杖,扔了可惜,带着又麻烦,就一起送给地陪。 惊人的画面出现了,地陪们大声吼着,冲到路边,把手杖狠狠扔进树林里。 也曾经有个同学对我说,当他参加完喜宴,把剩下的食物包回寝室,送给室友当宵夜的时候,虽然一看就知道,都是宾客碰都没碰的好东西,他的室友却当场翻脸,把食物摔在地上。 举了这么多例子,真是吓得人不知该怎么送礼了。 其实说穿了也不难。 送礼,有个原则,就是看对象。生活上短缺的朋友,你最好送他有实值的礼物;生活优裕的人,你可以送个有情趣的东西。送礼给前者,你的“姿态”要低,才不伤人;送礼给后者,你的“姿态”要平,才不显得谄媚。 我曾亲耳听到,一位富有的朋友,明明把自己的房子借给亲戚住,却十分客气的说:“谢谢你帮我照顾这房子。房子要是没人住,容易坏。” 我也亲眼见到,一位邻居在换窗子的时候,把还能用的空调送给了工人,却一面帮工人抬上车,一面说:“谢谢你帮我把东西处理掉,否则我真不知道怎么办。” 或许有人会说这姿态未免太低。那么我也要告诉你: 送礼,就是表示敬意、表示礼貌、表示尊重。 对方是怎么样的身份,你要送怎么样的礼。怎么样的礼,也正可以表示受礼者在送礼者心中的分量。 相对地,有多少能力,送多少礼。如果你没有那个分量、那个心胸,就不要勉强自己。因为,如果送礼显示了你的“优越感”,或让对方感到“自卑”,都失去了送礼的意义。 想想!如果那些登山的老人家,能换个方式对地陪说:“我这登山杖,不用了,不知该放哪儿,能不能请你帮个忙?” 对方一定会高兴地收下。 至于我那个同学,如果他先跟室友说:“今天晚宴,东西实在太多了,端上来,又照样端下去,我包了一包回来吃,你也帮个忙,好不好?” 那室友八成欣然就食。 送者心安,受者心欢,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 送礼是大学问,不但要送得“对”,而且要送得“巧”。 “实用”不等于“情意”,“价值”不等于“重量”。 你即使送东西帮助人,也一定要对方的面子做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