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践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悟后起修

 香左 2019-09-03

《道德经》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实践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禅宗大德说:理可顿悟,事需渐修。然而,如何渐修,可谓众说纷纭。顿悟就是开悟,悟道。但需要悟后起修吗?道德经在这里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即依道而行。
禅宗,悟心性之道,自心本空,自性本净,因空故无烦恼,因净也无需解脱。故说修心也是多余,成佛也是多事。只要体会到空性或自性,即可悟道,是为开悟。那么有大德说要悟后起修,修什么?这就迷惑了不少人,但迷不住开悟的人。
道德经说的道,不仅仅是人道,不仅仅讲心性。天道人道(即如今之宇宙人生真理),养生处世之道,治国安民之道,归根复命之道(心性之道)等等,讲了很多道。孔子说,朝得道夕死可矣。自古以来,求道者无数,得道者如凤毛麟角。虽然说有很多道,实则是同一个大道。其共同特点就是,大道无形。比如规则,不能说有,故无形,但又能显相(如好坏、美丑等),又不是无。所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就规则来说,无形层面的就是道,有形层面的叫做器(禅宗叫相)。道以规则的方式生万物,万物归根复归于道,悟道以领悟规则作为下手处,修行则以遵道贵德为起手功夫。悟道需无为,修行则有为。
悟后之修,不是修法,也不是修道,而且依道而行,也就是处世之道。明白道有隐现两面,真相往往躲在背面,于是调整两面的平衡,让自己的行为不会落在一面上。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没有了自我的意识,一切顺道而为。就像道德经上边说的,委屈而能求全,虚心才能收获,多求必然迷惑。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不评判自己,也不骄傲自满。除非传道解惑的需要,不会跟人争长论短,抱守道则这个一,平衡两面的相。超然出尘却又潇洒红尘,总是能够做到一般人所做不到的事。想要成佛,还是可以成佛,度众生去,想要成仙也可以成仙,去乐逍遥则是,想要财富,就努力创收,想要爱就去索取吧。如果什么也不想,就做个清静自在的闲人。这在道德经里,就是成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