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月留痕】燕来,不过三月三……

 工具先生坊 2019-09-03

          .【 导读激趣 】那年代,能到城里生活,是不少农村人的梦想。母亲也不例外。在她稍显年轻的时候,谈吐中难免流露出对城市的向往。

           .可是一晃几十年,母亲却在她甘愿独守老宅,不愿走动的年龄,父亲走后不得不随我们一起到城里生活,不得不告别厮守了一辈子的故乡。

           .这如同去兑现一个迟到太久的梦,母亲感到意外而迷茫。她感叹这世事的荒唐。有些东西儿,你需要的时候,求它不来。你不想要的时候,它却来了。她明白,现在去城里,已不是她想要的结果,但,还得无可奈何地接受……

            细读该文对过惯了农村生活的垂暮老人,突然进城的生活细节和心理状态,以及对故乡老屋的人情世态的依恋与不舍的情景描写太真切感人了!


           .父亲走后,母亲不得不背离故乡,随我们一起到城里生活。

           .也许,能到城里生活,是不少农村人的梦想。母亲也不例外。在她稍显年轻的时候,倘若与乡邻拉家常拉到有关城里的事情,她总会饶有兴致,谈吐中难免流露出对城市的向往。

           .这期待与向往,一晃就是几十年了。母亲却在她,甘愿独守老宅,不愿走动的年龄,不得不告别厮守了一辈子的故乡。

           .要去城里,这如同,去兑现一个迟到了太久的梦。母亲感到意外而迷茫。她感叹这世事的荒唐。有些东西儿,你需要的时候,求它不来。你不想要的时候,它却来了。她明白,现在去城里,已不是她想要的结果,但,还得无可奈何地接受。


           .母亲被动地来到城市,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欣喜。但毕竟城市自有城市模样,有很多与农村不同的地方。比如,高楼要比村里的树多,也比树高了许多;大街比去县里的官道宽敝的多,又溜光笔直。尤其到了天黑,千万盏灯火齐明,花花绿绿的变幻无常,那望不到头街灯,也着实让人开眼。不像农村,天一擦黑,整个村庄都睡着似的,黑黢黢,不见一点光亮。……这些异样,多少给了初到城里的母亲几分新鲜,几分好奇。

           .只是,这一时的新鲜,又显得那么急促,那么短。

           .没过几天,她就落漠起来。因为我们白天上班后,家中只剩下她一个人。面对一屋子不会说话的家什,无人应话,也听不到鸡鸣狗叫,更不会有人来串串门,拉拉家常。每个房间都死沉沉的如乡下的黑夜寂静。只有,挂在墙上的表,哒、哒、哒地不停,响得让她心生莫名的恓惶。按她的原话说,“这城里人,都是笼子里的鸟,忒不自在!?”


           .我恐怕她憋出毛病,就鼓励她,下楼到小区里转转。先教她怎样使用电梯,再教她进出楼时,怎么按门禁。刚开始时候,她倒挺兴奋,像小孩终于挣脱家长看护,独立完成了一件事情,有点自得。还会饶有兴致向我们描述一番她的行迹,和自己的路上的所闻所见。后来,她脑子短路似的,老忘门禁的密码,每次进楼道时,总是只须在楼道门外候人开门。

           .再者,有时在小区转了几圏,遇不到一个同龄人说话,也很让她失意。就像小孩转了几圈,找不到玩伴一样。而接连的失望,慢慢也让她失去了下楼的勇气和兴趣。

           .一个人在楼里呆久了,孤独气氛,自然会把人包裹的透不出气来。总觉得一屋子的冷漠长了眼似的盯着她,让人无所适从。母亲就是在这冷漠中,再次总结出,城里,确实没有在乡下时,想得那么好。城里到处是嘈杂与不安。绝没有老家的自在与舒坦。

           .就说在小区里遛弯散步吧,明明大家伙儿住在同一个院里,见了面谁也不理呼谁。更别指望会有人拉住你的手,张家长李家短的唠叨半天。一句话,别看这城里人穿的光鲜,却人情味寡淡。寡淡的让人心凉……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慢慢熬着。久了,母亲状态明显大不如从前。不仅身体没有之前的硬朗,精神上已没有初来时矍铄了。风雨一生的母亲,离开了她熟稔的故乡,忽然从坚强变得萎糜、胆怯起来。每当我准备外出开门时,她多会怯怯的说一声,又要出去啦?啥时候回来?俨然像我们儿时,害怕被家长独自丢在家里。假如那一天,我没告诉她什么时间回来,她一定会呆坐着自己的房间里,不愿入睡,时刻惦念着门外钥匙的响动……

           .母亲已经不是,我心中一生要强的母亲了。她从一个,张开她的翅膀,让我们遮风避雨的母亲,无奈转换成那翅膀下,曾经的我们。她从一颗能让我们背靠的大树,一下变成了,一株让我辈心生怜爱的幼苗。

           .母亲为了逃避城市的喧嚣,却在独守空房的无声无息中,陡然苍老。她已轮回到被我们呵护的时代。她不愿让我们离开她的视野,总想在你出门时,听到一句:走吧!我带你一起外出……


          .捱过冬季的寒冷与慢长,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我带着母亲回到故乡。

           .故乡,还是那么亲切。瓦蓝的天空比城市,干净、清澈了许多。平坦的麦田,油汪汪如一湖碧水,让清风吹拂得逐浪起伏。三三两两的燕子,轻捷地云翔在麦田的上空。一排排绿树,葱葱郁郁,肩并肩簇拥在一起,如一堵绿色的城墙,把村庄严严地包裹在它们的合抱里。一棵棵泡桐,正当时令地盛开出一簇簇紫色的花朵,如一团团紫色的祥云,氤氲升腾在田野的天空……

           .好一派田园风光。怎不令人陶醉。

           .进了村庄,街上就不断有人,向母亲打招呼,嘘寒问暖。母亲一一应和着,重现出她在老家曾有的笑颜。祥和而恬淡!


           .回到家,放下行李,母亲就开始,开箱晒被,打扫房间、庭院。然后再用小铲,把院子里的杂草一棵棵除掉……

           .在家连住了几天,母亲在不断迎来送往,东家来西家串中,把日子梳理得又如从前。无人造访时,母亲总是坐在庭院的春光里,侧着头,凝望房廊上一窝窝小燕,目送它们不停地飞进飞出。在它们叽叽喳喳地叫声中,母亲一脸平静泛着安祥的光泽……

           .燕子在家中筑窝,已近十年了。秋去春来,连年不断。按村里流行的老话说:“燕去不过九月九,燕来不过三月三。”每年,燕子们,应季而去,按时而来。如一个个谦谦君子,如约而去,又如约而回。俨然,它们已是我们家的成员。它们习惯了这个家,家人也习惯了它们。大家彼此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应和着“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美好语境。

          .它们入住的当年,也只有一对小燕子,筑了一个窝。两三年的光景,就发展到十多只成员,在廊下筑了四个窝。它们每天在院子里飞来飞去,不是衔泥筑巢,就是叼虫育仔,从天亮到天黑,如经线织布般穿梭不停。窝里的小燕子叽叽喳喳,热闹非凡,就是到了夜晚,也能听到它们啾啾如梦的呓语……

           .其实,庄稼人向来喜欢燕子的。只是,那年住在老家的三姐,嫌它们进出窝时,拉在墙上的粪便太脏,一气之下,就把它们的窝一股脑地捅烂了。母亲有点懊恼,责怪三姐说,“你不明事理。燕子是益鸟,吃害虫的。它们温温和和的,住谁家谁家平安!”只可惜它们的窝不太经力,被三姐用木棍三两下给捅的粉碎……


           .还好,燕子比较恋旧,毅然在它们老巢的残基上,一根草一嘴泥的把它们一一修筑。也许它们太勤劳了,不几日就让破碎的窝,完好如初了。

           .如今,房廊下依然住着四窝小燕子。偌大一个燕子家族,井然有序地在一起生活。从来,不挣不抢,不吵不闹,长幼有序。又个个天生勤奋。且能在危难时刻,不嗔不怨,齐心协力共同修复自己的家园。

           .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大家庭啊!一群小巧的黑色生灵,能如此长久和谐相处,着实令人仰慕、肃然其敬!

           .每年,燕子都会在农历三月初三前飞回。

           .就在燕子归来的时节,母亲总会在洒满阳光院子里默然等待。而每她看到它们的身影重现时,母亲就如同见到离别多日的亲人平安归来,按捺不住由衷的欢喜,嘴里细语喃喃:“燕来不过三月三,燕来不过三月三……”

          .那是母亲对游子们归来的特有问候。也是在向它们述说,自己心中久违的一份挂念

           .每当看到母亲独坐在庭院,深情看着燕子呢喃的光景,我心中就会升腾起一股暖流,有种阖家融融的温馨。我想,自己也该从燕子们身上得以启发。至少,在每年的这个季节,带着母亲回老家,住上一段时间。陪她看看故乡的老景,听听熟稔的乡音。在燕子的啾啾呢喃声中,沭浴庭院里的风和日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