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前沿| 新研究推动诱导多能干细胞临床应用发展

 生物_医药_科研 2019-09-03

来源:医麦客

iPSC多能干细胞是将成体细胞(如来源于血液、尿液、皮肤等)通过“重编程”技术而获得的一种类似胚胎干细胞的多潜能细胞,这种细胞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定向分化成人体各类细胞、组织、器官。

2006年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率先用iPS技术获得了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自那以后,该技术一直被视为细胞疗法的希望。人们普遍认为,患者自身iPSC分化而成的细胞,移植回体内之后不会引起免疫排斥。


但2011年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徐洋教授在Nature上发表文章,对这一设想提出了挑战。他的研究团队用小鼠皮肤细胞生成了iPSC并将其移植到基因相同的小鼠体内。他们发现,移植后小鼠体内没有形成畸胎瘤,但同样方法移植的ESC却形成了畸胎瘤。徐洋教授认为这是因为iPSC受到了小鼠免疫系统的攻击和排斥。

一时之间,iPSC的安全问题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也成为了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基于iPSC的细胞移植会出现这种排斥反应的原因也成为研究热点。

最近,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一篇论文中,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等机构的科学家们获得了一项重要发现。研究证实,成熟细胞向iPSC转化的过程会使线粒体中的DNA发生突变,而这些突变之后会触发免疫反应,导致小鼠和人类排斥iPSC。

 图片来源:Nature Biotechnolog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