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林寿煁工艺看当代寿山石雕中的“东西门合流”

 readeee 2019-09-03

在近当代寿山石雕刻的领域中,福州本土工艺“东门派”与“西门派”之间,因为社会环境及生存环境的剧烈,从森严壁垒走向合流并进。而经历此过程,并最有典型意味的当代寿山石雕刻大家,当属林寿煁。

林寿煁是林友清的第三子,亦属林元珠之孙。他的经历可以说是当时的青年寿山石雕刻者的普遍缩影:十三岁左右随父学艺,1941年福州沦陷时被迫出师,从事其他行业以维持生活。在见证过1945年的寿山石行业的短暂复甦后,又因战争再度爆发而重新崩溃的行业状况,直到1949年后才有机会重执刻刀。此后他屡屡创新,作品或赴海外参展、或成为国礼,本人则最终见证“东西合流”,并成为这一名词下最为卓著的“融合东西”二门艺术表现形式的代表性人物。

林寿煁的技艺源自家传,这亦是寿山石行业早年的一个特色——寿山石雕在晚清、民国时代,未受到政府之重视扶持,多以家庭作坊模式经营,且因商品化程度较高,竞争亦较激烈,因此多以亲缘关系进行维繫。家族传艺,也属于这一现象中的常态。

因此,林寿煁的工艺模式中,最基础也最常见的传统钮雕类作品,其造型习惯往往延续的是林元珠—林友清一脉的雕刻风格,但同时也受到民国工艺时风的影响。

以今年秋季东南上拍的“旗降石龙凤钮对章”为例,双钮以高浮雕形式创作,均界色分明、刀法富丽,但在设计上则出现了微妙的区别。

075林寿煁 旗降石 龙凤对章

凤钮虽然出现了较清末钮饰更为舒展的姿态,但其在处理章体上部凤钮的部分,大体的造型上还是对“博古凤”这一钮饰的延伸,装饰手法(如翎毛、羽片)及凤凰的形体、开相都大概维持了自清三代以降,此题材钮雕的特征。可以感受到这类造型设计和乃祖所作“元珠凤”造型风格的传承性、关联性。

而横向比对下,龙钮则已出现民国时代“东门派”刻龙的造型习惯靠拢,与清代普遍的龙钮造型发生出入(但仍然保存了只刻四爪的习惯)。也可看出,即便是家族传艺,但林寿煁这一代的雕刻风格,已经开始出现自身的时代特征。但整体的精巧和把玩性颇高,更类似乎49年以前的主流雕刻风格。

在与林寿煁同一时代活跃的“东门派”艺人中,1955年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年份。正是这一年,“东门派”由周宝庭、郭功森牵头,创建了“后屿寿山石雕刻小组”。正当而立之年的林寿煁与父亲林友清及其他“东门派”艺人共十六名,共同加入了这一小组,后人称寿山石雕刻界的“十六罗汉”。

是年九月,林寿煁又在加入了“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组”的情况下,满怀激动的心情,以一枚材质甚佳的高山石刻下了一枚浮雕“龙戏珠”方章,章体上的红俏被取为红色的龙珠,对比强烈,工艺气质极佳。林寿煁并在此作侧留下了自己的提款,作为致礼。

077林元珠 高山石 兽钮章

由于建国后原石採购困难、大跃进中石农被集中进行农业生产,无暇採石等种种原因,曾有过长达近十年的“石荒”潮,当时所刻出的大量寿山石雕刻多石材较粗。在这一年份,能够以如此完整、如此品相的高山石章材入刻,可能是使用了原先林氏家族自存的章料。而林寿煁如此郑重其事,以之用于雕刻此件,也可看出他对新时代下寿山石雕刻行业所抱有的理想与激情。

几个月之后,“西门派”艺人亦成立“鼓楼区图章供销组”。随后,当时对“工艺品换外汇”的需求,又促发了1958年福州工艺石雕厂的诞生。“东西二门”的雕刻好手,都被併入该处,一同工作。

当时的气氛与政策,号召大家公开技术,不拘门户彼此交流、互相改进,亦鼓励艺人们为雕刻新手们“上大课”,普及技术手法和生产窍门。这一时期来自上层的调控与动员,成为“东西合流”大环境产生的根本原因。

在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之间,林寿煁显然也已出现了对“西门派”表现手法的研究和尝试。他的作品中,以圆刀入刻图示感较强的螭虎或浮雕云龙等较为“西门化”风格造型的倾向已经初露端倪。但同时,他在创作较为传统的,诸如“龙戏珠”圆雕钮头的形制时,依然呈现非常“东门化”的用刀、造型风格。可见其在尝试新风的情况下,并不是一味地模仿,更多是研究与尝试。

078林寿煁 品种石 薄意套件

在今年东南秋拍的“薄意套件”中,可以看到他在这一心态下所创作的薄意雕刻,这组作品极具标志性意义——因其代表的是林寿煁对“清卿薄意”雕刻形态,所开始的初步的探索与变化,是“东西合流”语境下的一件典型之作。

如其中两枚坑头石,一刻“喜上眉梢”,一刻“菊花雏鸡图”,无论梅、菊,其花卉构图、章法以及极富辨识性的欹侧、横枝以及山石处理的风格都属“清卿范式”。

但相对而言,如枝干、叶片等处的雕刻手法,则又意全形简,与清卿有异。

此外,以“菊花雏鸡图”来看,虽然是实验性的作品,但林寿煁已开始在作品中加入自我创意:清卿在菊花作品中,一般不出现雏鸡嬉戏场面,这一元素的加入,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林寿煁本人“自出机抒”,甚或是有意促动“东西合流”的强烈意向。

林寿煁于六十馀岁辞世时,在“东门薄意”上已经取得了非常令人振奋的成果。他本人的艺术历程,可以说是“东西合流”最鲜活的注脚。对其艺术生涯及作品风格、时代的研究、考订,对于寿山石文化的梳理来说,亦有著非比寻常的学术意义。

本文图片来源

福建东南2018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