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穿五色绒共线,绣出麟毛千万般。”

 风吟楼 2019-09-03


潮绣是一种具有浓烈地方特色的工艺。清代,苏绣、蜀绣、湘绣、粤绣并称中国四名绣。粤绣本身也形成两大派系,这就是以广州为中心的广绣和以潮州为中心的潮绣。

潮绣的起源

刺绣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的一种,因多为妇女的制作,故古时称为“女工”或“女红”。中国刺绣工艺的起源很早,汉代已经有了关于刺绣的文献记载,也有绣品实物保留至今;流行很广,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几乎在中国的每个角落,都这种工艺的存在。我们可以毫不犹疑地断定,在潮汕民间,早就有了刺绣工艺。


潮州民间流传着一则跟刺绣有关的“姑嫂鸟”故事。这则口碑资料的年代究竟有多久远,现在很难确定。如果从文献材料去追寻,则可知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刺绣已经是潮州妇女所熟稔的手工。请看明代潮州戏文的例子:嘉靖刻本《荔镜记》中,有“五娘刺绣”一出,写五娘在闺中思念陈三,婢女益春请她刺绣解闷:

益春:

(念)

捧着绣箧出绣房,金刀金剪尽成双。

画花粉笔尽都有,五色线绒绿间红。

(唱)

安排绣床闺房东,挂起罗帐脑麝香。

针线箱绣箧,益春常捧,

内有五色线绒绿间红,铜箱交剪对金针。

……

(白)请阿娘刺绣。

五娘:

(白)

拙时针线停歇,不免绣一光景解闷。

(唱)

尽日无事整针线,逍遥闲闷心无挂。

针穿五色绒共线,绣出麟毛千万般。

 


万历刻本《金花女》中,也有“金花挑绣”一出。这两出戏,非常具体地描写了明代潮州民间刺绣的种种情况。妇女在绣房、绣厅刺绣,依绣床,张绣箧,针黹用具有针线箱、交剪、金针、五色绒共线,还有用来画花的粉笔。绣品内容,有孤鸾戏牡丹,鹦鹉枝上宿,犀牛望月,四时光景等等,正是民间工艺美术最常见的题材。到清代,地方志书对潮州刺绣也多有记载。康熙《澄海县志》记“妇女之俗”说:

百金之家,妇女不昼出,千金之家,妇人不步行。勤于女工,帛虽盈箱,不弃其治麻。

乾隆《潮州府志》“术业”条说:

妇女多勤纺绩,凡女子十一二龄,其母即为豫治嫁衣,故织纫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也。

光绪《潮阳县志》载陈作舟《潮阳竹枝词》:
绣罢小姑绩苎忙,机声遥度女墙红。织成不向街头卖,待嫁郎时好衣郎。
 
潮绣就是在这样一种厚实的民间工艺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清代乾嘉时期,本地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则为潮绣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宗族和宗教祭祀的热烈,与此并生的地方戏剧的繁荣,造成对刺绣品的需求,以刺绣为业的店铺应运而生。据新编《潮州市志》说,乾隆时潮州已有绣庄20馀间,分布在西门的天地坛、布梳街和开元寺附近。潮州的刺绣工艺开始商业化。而商品竞争又促使刺绣艺人用心钻研技艺,并学习吸收外地绣种的长处,潮州的刺绣水平或因此得到迅速提高,有了自己鲜明又比较稳定的风格特征。潮绣这一流派于是形成。

来源:海滨邹鲁是海阳   文/ 黄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