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为什么总喜欢反着来?犟的背后是超限效应,很多父母不知道

 止观观止 2019-09-03

父母:“你不许那样,这是我给你说的第3遍!”

孩子:“你好烦啊,走开!”

父母:“你反了你!”

孩子:“我不想听你再说!”

父母:“你怎么这么犟啊?”

孩子:“你烦不烦呀!”

……

这三组对话,是不是特别熟悉?至少似曾相识吧?

为什么孩子总喜欢反着来呢?孩子死犟背后是“超限效应”,很多父母不知道。

孩子为什么总喜欢反着来?犟的背后是超限效应,很多父母不知道

一、什么是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简而言之,超限效应就是唠叨或重复。

在马克·吐温写的《阿尔卑斯山游记》中的一篇《观日出者的自白》,里面讲到他们刚进入阿尔卑斯山的时候,听到第一个牧童唱山歌,他们觉得太好听了,于是给他一法郎,请他继续唱;碰到第二个的时候,仍然觉得好听,给了半个法郎;后面越给越少,直到一分钱都不给;最后再听到牧童唱山歌时,就给一法郎,请他不要再唱了,因为他们已经听到怕了。

一个又一个牧童都在唱山歌,激起了他们的愤怒,从而产生“超限效应”。

在超限效应作用下,他们改变了原来的做法。而牧童本以为山歌好听,反复唱,结果适得其反。

二、超限效应成因

1.唐僧式说教

唐僧式说教就是不眠不休的唠叨。看过一组对话:

一个孩子说:“我妈什么都好,就是太唠叨,她的唠叨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发作,而且会一直唠叨没完,有时候能持续半个多小时,说来说去还总是那么几句话,我一直都生活在老妈的唠叨之中,我真是怕了,我一直觉得,凭我妈那张嘴,如果去参加舞林大会,一定是天下第一。”

另一个孩子立马回应:“我妈也是,每天我一回到家,她就开始唠叨,那嘴就像开机关枪,而且是几百发子弹连发的那种,简直比唐僧还让人受不了。”

父母唠唠叨叨的结果就是孩子的厌烦与叛逆。

2.捧杀式赞赏

被赞赏、被表扬是每个人的刚需,大家都喜欢,尤其是孩子。

孩子本来很喜欢打篮球,也非常享受运动的乐趣和团队合作带来的荣誉感。

可家长非要强势介入,逢人必夸。

训练时,家长必到;比赛时,家长必陪;观战时,家长大呼小叫。对孩子打篮球,家长更多的想借势上大学,所以会不断给孩子施压。

长此以往,兴趣变成了任务,有孩子直接选择放弃。

父母在炫耀孩子打篮球天赋,可次数一多,孩子内心特别反感,难道除了打篮球之外,自己就没有拿得出手的其它事?

捧杀式赞赏,毫无悬念,激发孩子的超限效应。

3.重复式批评

赞赏,适可而止;批评,既往不咎。否则,贻害无穷。

初学钢琴,孩子会反复犯折指、颠手腕、节奏不稳等错误。在旁边陪练的家长,每次看到孩子犯错误就批评。

有一则心理学原理说过,如果反复地给一个人挫折,会令TA丧失斗志,不再相信自己可以成功,哪怕条件已经完全具备,TA也不会再努力了。

因此,别纠结孩子犯错误。孩子可以重复犯错误,但家长不能重复批评。

孩子为什么总喜欢反着来?犟的背后是超限效应,很多父母不知道

三、破解超限效应

1. 指令明确,言简意赅。

我们常遇到孩子做作业拖拉的事,半小时可以完成的任务往往拖了很久。

父母很生气,于是说“说多少遍,做作业不要磨磨蹭蹭的。”

一会儿,父母看着孩子书桌,不耐烦地说:“瞧瞧这书桌,乱的跟狗窝似的,赶紧把书桌收拾整齐了。”

时间不长,父母又说话了,“这么做作业,真不知道你用心了没有?”

孩子起身,恶狠狠地将房间的门关上了。

父母絮絮叨叨,到底想给孩子什么样的指令呢?

正确的做法是,父母直接明确告诉孩子:“半小时之内完成作业,完成作业后立刻整理书桌。”

指令明确,目标清晰,结果清楚,切实可行。如果这样,孩子还会摔门么?

孩子为什么总喜欢反着来?犟的背后是超限效应,很多父母不知道

2.冷静应对,推心置腹。

面对孩子的错误,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少年派》中,林妙妙的父亲林大为的做法也很值得我们点赞。

林妙妙因为虚荣心,嫌弃自己父亲的职业,还逼自己父亲换工作。

面对孩子如此刺痛人心的行为,林大为非但没有失控大吼,反而是等孩子冷静下来再与她推心置腹,讲述自己的苦衷。

最后,本来完全想不开的林妙妙放下了对父亲一直以来的成见,理解了父亲选择葬礼主持这份工作的原因——都是为了这个家。

如果林大为怒吼,只能为林妙妙超限效应加码。因此,推心置腹,是巧妙破解超限效应的手段之一。

孩子为什么总喜欢反着来?犟的背后是超限效应,很多父母不知道

3.换位思考,感同身受。

父母认为孩子犟,孩子认为父母烦,这是超限效应在不断作梗。

看过一则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

一天,女儿问母亲:“我可以去朋友家玩一会吗?”

母亲回答说:“可以,但必须在12点前回来,你答应和我下午一起去看电影的。”

离约定时间都过了20分钟,也没见孩子回来,母亲在那安静地等着。又过了半个小时,孩子终于回来了。

母亲并没有对孩子发火,只是告诉她:“时间来不及了,电影是看不成了,这真是遗憾!”

女儿很难过没有看到心仪已久的电影,但却深深地记住了这个教训,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失言过。

这位母亲是破解超限效应的高手,善用“我—信息”模式与孩子沟通。

①描述孩子的行为:女儿迟到50分钟。

②说出你的感受:电影是看不成了,这真是遗憾!

③表达你的需求:孩子,你要做言而有信的人,否则,生活处处有遗憾。

这样交流,感同身受;这样教育,发人深省。

孩子为什么总喜欢反着来?犟的背后是超限效应,很多父母不知道

4.正确示范,给孩子成长的时间。

美国心理学家简·尼尔森说:“如果父母能够少说多行动,与孩子之间75%的问题很可能都会消失”。

没有孩子想故意犯错,更没有孩子想挑战父母,只是他们不知道或没有足够能力做好而已。

因此,父母在指出孩子错误行为的同时,应正确示范,给孩子足够的成长时间。

如孩子迷恋游戏,不懂自制,那父母就该与其约法三章,培养其自制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家长正确示范,需要不断重复,更需要时间。

写在最后的话:

孩子对父母唠叨的忍耐是有极限的。

父母越唠叨,孩子就越犟。

父母要尊重孩子,更要少说多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