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万别再这样对待孩子了会让他们很受伤| 成长

 tnj660630 2016-05-16

在我们的生活中,大部分的孩子是在妈妈的唠叨声中长大的,有人称之为幸福的唠叨,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孩子,不以为然。面对唠叨,他们回避、 抵触、厌烦,甚至是反抗顶嘴。结果是孩子很受伤,父母很纠结。



我们把这种情绪叫做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即如果一个人接受某种刺激过多、过强、过久,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就会引起他心理上的厌倦和反抗,使他的行为朝相反的方向发展。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这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


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千万不要超过限度,反复指责。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才不会觉得很受伤。

换个角度,对于孩子来说,也应该试着对父母有一份理解。父母唠叨的背后是关怀,是爱。如果懂了这一点,可能被唠叨的不开心和不愉快就会少一些。因为很多时候,父母的唠叨里边,有他们的成长和生活的经验,是非常有价值的。当孩子长大了,父母变老了,父母的唠叨饱含着对子女的关心、责备和期望。适当的唠叨,会让孩子在未来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保持清醒。反之呢,会让孩子产生厌烦和逆反的心理。亲子关系的良好维系,需要科学、合理的沟通。

最后,有一组漫画小编觉得很感人,和大家分享,希望能对正在烦恼的同学们和纠结的妈妈们有所启发。






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如何应对妈妈的唠叨?为了孩子成长而焦虑的妈妈们又该如何避免孩子的反感?今晚18:00江苏教育频道《成长》,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陶老师工作站心理咨询师胡文宇老师现场把脉支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