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不知不觉过去了,关于这十年的诗歌创作,评价众说纷纭。而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是把那些真正优秀的作品和真正重要的诗歌理论完整地保留下来,成为一个时代的证据和档案。基于此,《明天》因种种原因停了几年后,今年决定复刊,重新编辑第三卷。从第三卷开始,《明天》将每年定期出版,同时,将定期在长沙召开“明天诗歌年会。 《明天》第三卷的选题为《中国诗歌十年档案(2000-2010)》,集中遴选1960-1999年间出生的54位诗人在过去十年间的代表作品(特别说明,60年后出生的第三代诗人作品不在选稿范围)。为什么确定的诗人数是54人而不是通俗意义的50强?——54正好是一副扑克牌的张数,希望这54人能凑成一副完整的扑克牌,且每一张牌是不一样的。各个年代的人选如何产生?就成立了一个以专事诗歌批评为主的编委会,《明天》诗刊主编谭克修任编委会主任,李少君、谭五昌、小引、邵风华、霍俊明、易彬、余毒等任编委。编委的具体分工如下:李少君、小引共同遴选60后的人选,邵风华、霍俊明共同遴选70后的人选,易彬、余毒共同遴选80、90后的人选。对于争议比较大的人选,由编委会共同表决确定。谭五昌负责这10年的诗歌理论和诗歌事件的梳理。 征稿要求如下: 1、来稿应为诗人在2000--2010年创作并发表(网络纸媒均可)的诗歌代表作,300行以内;诗人或评论家在2000--2010年创作并发表(网络纸媒均可)的理论评论文章,2万字以内。
|
|